——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握春秋之笔,合为时而著”,这是我最喜欢听到形容时评的一句话,也是我去年刚开始正式接触时评的时候在一本评论文集扉页上看到的一句话。起初,这句话能带给我一种自我陶醉的所谓“时评人”的优越感,后来我发现,时评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
每个人从小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梦想,或是英雄、超人,抑或科学家、作家……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梦想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了,很多人等到上了大学之后才猛然发现,自己原先本五彩缤纷的梦想只剩一片灰白,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迷茫期。当然,我也不能免俗。上大学之后,我选择了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的专业,做着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用的事,每天忙忙碌碌,这也是如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我当时认为自己每天这样没有什么,因为自己只不过是人群中的一个随波逐流者而已,至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呗!我们被迫让时间挟裹着向前走,大家都忘记了梦想。
小时候,每每看到电视里有记者拿着话筒站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我都兴奋不已,心想自己以后也要这样,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去世界各地玩啦!那时的我不知道,这种艳羡变成了一颗种子,种在了自己心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理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少。到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心里的这颗种子,没有选择新闻专业,失去了一个去触摸理想的机会,到大二转专业的时候,“安土重迁”的我又再一次放弃了机会。我原本以为那颗种子可能已经干瘪了吧,可我不知道,一颗偶然间种下的不起眼的种子总会有发芽、生长的一天。
偶然间,我加入了学校的一个评论兴趣组,开始接触时评。在写时评的过程中渐渐地和媒体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媒体、记者。大二,通过写时评,我又有了很多去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实习的机会,认识了很多优秀的编辑和记者,他们不厌其烦地教我一些新闻专业的实用知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终于看清了自己将要走的那条路,我离梦想竟然如此近!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但不一定都有方向。正如我在红网的评论文集上写的那样:是评论重燃幼时媒体梦,让大学脱离迷茫,愿向各位老师学习,孜求上进,感恩时评。
我始终相信和我一样的人不在少数,那么给大家喝完心灵鸡汤后就分享一下自己一年来时评写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一篇时评文章,看似很短,也就800到1200字之间,但确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篇像样的时评有多少组成要素?在我看来,新颖的题材、动人的标题、巧妙的视角、严谨的逻辑、飞扬的文采、充沛的情感等等缺一不可,看来,一篇1000字左右的时评文章确实能称得上是字字珠玑。
新颖的题材,时评是依托于现实新闻的,新闻有价值、引人关注,这篇时评才能有生命力,新颖的新闻题材才能给人眼前一亮和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在选题的时候尽量选一些新颖的热点新闻,类似于“青岛大虾”的超热点题材,除非你有独特的视角和超常的写作水准,否则就会受到各种时评“大牛”的挤压,所以最好不要触碰了。
动人的标题,标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不然现在就不会有那么多“标题党”了,一个生动而巧妙的标题是叩开发表大门的一块“敲门砖”,所以给一篇文章起标题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三思而后行”。
巧妙的视角,一个新闻事件,常常有很多视角可以挖掘。就拿最近的“取消数学课”来说,其实正反两个角度都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这就需要自己去发掘与众不同的角度了,当别人都在鼓掌喝彩的时候,你能说服他们先不要着急点赞,那你的这个视角就是成功的。
严谨的逻辑,就是论证的严密性了,论证的过程必须严谨,可以找一些名言警句、历史典故、自己的实际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自己的论据把自己都不能说服,就只能等着别人来挑刺和找茬了。
飞扬的文采和充沛的情感,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充沛的情感洋溢在言语之中。有人说时评不需要文采,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时评照样可以语言优美,照样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引人倾听。写时评不能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个围观者,投入充沛的情感才能使一篇评论有温度、知疾苦,否则与八股文无异。
当然,可能碍于社会经验和实际经历,大学生,包括我本身,观点不那么成熟、思想可能太单薄、语言可能太幼稚,但反观谁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呢?不去经历,只能永远单纯和幼稚。多读、多写,不怕质疑和批评,因为我们一直在学习、在成长,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玩得起。
最后,用自己心血来潮写的一首“词”来与大家共勉:秋夜凉风催叶摇,时评易写,心热难浇。青春之梦亦飘飘,此恨萧萧,情却悄悄。韶华何曾驻足笑?耳听笙调,小径独绕。梦不应随时光耗,青春遥遥,前路迢迢。
文/王晓东
梦想,从与时评邂逅开始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晓东
编辑:田德政
2015-10-24 00:13:17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