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性教育不应为黄瓜尴尬

来源:红网 作者:宋潇 编辑:刘艳秋 2015-10-23 00:09:3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岳昕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在校学生,今年在云南支教时用黄瓜和避孕套上了一堂性教育课,给以礼河联合学校580名初中女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被报道后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10月21日中国青年网)
  
  又是性教育,“幼儿园为男童拍裸照”的新闻还在被热议,今天“北大学生云南支教用黄瓜上课”的话题又将性教育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个谈“性”色变的年代,个中意味值得我们深思。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封闭式下,“性”一直都被遮上了一层面纱,显得那样神秘。而探秘是人之常情,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好奇心的萌动,另一方面是怕被人发现的尴尬,以致性教育就一直停在口头化的局面。
  
  其实,带着黄瓜和避孕套上性教育课不无道理,只是方式太新颖,让保守的人们措手不及,于是人们纷纷质疑类似这种性教育是否有效、方式是否合理,城市人是如此,农村人更是如此。然而,性教育该不该在农村“降低尺度”?这也不是我们能够讨论出来的,毕竟作为在校大学生,我自己关于“性”方面的常识都很缺乏,那小学生和中学生呢?并不是学校没有开设性教育课,而是性教育三个字在这个社会都还属于需要打上双引号的局面,关于“性”,很多人也是闭口不提。这既是教育观念的落后也是社会风气的限制,性教育本就不该犹抱琵琶半遮面。
  
  性教育该不该遮遮掩掩,这需要因时因地而制宜。农村教育水平不及城市,思想观念自然也会相对落后,别说性教育,连简单的生理常识很多孩子都是一无所知,黄瓜带进教室上性教育课,这在很多的城市校园课堂中也是很难见到的,而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显然会受到质疑和批评,但是在面对质疑时,我们的教学老师应该保留一种信心,这种信心既来自于对青少年性知识缺乏的担忧,也来自于对自己所干之事的自豪。在性教育的路上,很多老师都半途而废了,坚持下来的必然会受到舆论的口诛笔伐,记得去年有一则新闻报道,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性学教授在某某地方开设讲座,被在场大爷大妈泼粪扔鸡蛋驱逐。”由此可见性教育的阻力是有多大,并不是老师不配合没想法,而是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性教育就是教育体制上的空白,相关事宜能够避而远之便不会被重申。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光靠女大学生的黄瓜和避孕套教学显然是不够的。目前,学校是青少年获得科学的两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两性教育是基于各方面的必然结果,那么究竟从何处可以看出学校两性教育的重要性呢?打个粗略的比方,如果把学校两性教育看成是滤水器,学生的思维品行就是过滤后的水,越是重视学校两性教育,学校的这方面的教育机制就更科学精致,滤水器更精密,经过滤得到的水就更无菌纯净,学生的思维品行也就更科学端正。也就是说,学校方面对性教育课的支持,需要自身教学机制的配合与完善,并不是单方面谈“性”,而是要形成一种观念,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另外,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相比于老师的教学来说,父母的知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更愿意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答案,“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一直也是很多父母心中的难题,虽然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不那么好回答,但是在孩子心中,你对这方面的循循善诱却是他们智商和情商的点金石。父母在回答孩子性方面的问题时,要做的不是沉默,而是适当地在每个年龄段传授过来人的经验,这个知识需要一个度的掌控,需要父母思考怎样更委婉地告诉孩子这就是“性”:这个“性”你不需要打双引号,因为你迟早会经历青春经历成长。
  
  客观地说,国人性方面的观念与西方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对待“性”的方式还很含蓄,是想靠近又想逃避的心理在作祟,以至于很多时候性教育不但不能登上大雅之堂,还会被众人唾弃,这是性教育方向的偏离,也是性知识的缺失。
  
  女大学生用黄瓜给学生上性教育课,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我们暂且不说,单是它给国内性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就是空前的。而性教育是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你我共同来为它正名。
  
  文/宋潇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