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安徽利辛女子李娟因“见义勇为救小女孩”被恶犬咬成重伤的事,持续在网络发酵,目前爱心款超过80万元。而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与所谓“见义勇为”的情节形成反转的是,李娟并非在回家路上受伤,而是在男友的养狗场内被狗咬伤。今天在南京的医院里,其男友也承认,自己撒了谎,但他也表示,所有善款将用于女友治疗。(10月21日《现代快报》)
显然,这又是一则反转新闻,频繁上演的反转剧已经耗尽了公众的信任和善良。当记者问到为何要撒谎时,张宏宇坦言,之前资金跟不上,他开始向各个媒体求助,甚至曾找记者策划稿件。为引起关注,才加上了女友救人的情节。
可见,在当代的中国,互联网催生了一个全新的舆论场。在国家一元体制时代,人们谋取公义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权力机构”,而如今他们觉得借助媒体比地方政府的沟通更能实现自己的诉求,于是形成策略。
由于他们缺乏“新闻价值”,无权无势,不得不采取“出格”行动,诉诸媒体“人咬狗才是新闻”的逻辑,用社会问题与矛盾中的苦情去争取媒体的关注,进而获得公众的注意力。
说到底,这与中国媒体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定位有关,所谓的“媒介的权力”,使得普通公众将媒体作为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于是才上演了这么一场闹剧。
对于此事,南京大学刑法学教授孙国祥认为,李娟家人的行为更多的偏向于道德层面的欺骗,应该在道德层面上给予谴责。
而微博网友称,虽然张宏宇利用了他们的同情心和信任,但是在这次反转新闻中,需要负责的是媒体。
有人说事件并非不可逆转,事件的呈现需要一个过程,并非第一天报道的就是真相,随着调查深入之后,新的事实浮出水面,这是符合舆论传播规律的正常呈现。公众需要等待真相的耐心,有恒定的价值判断,不浮躁不狂躁,就不会被逆转所消费。
可是,当我们的善良一次次被消费的时候,当我们的耐心一次次被透支的时候,我不禁要问,那个迟到的真相还有多少意义。
频繁迟到的真相消耗着媒体的公信力,当公众以“逆转想象狂”看待一切新闻时,眼中就没了是与非,而是无根据的怀疑一切,想象着所有新闻背后都有反转的可能。
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别轻易的开启,它一旦开启,往往就隐含着动机和猜测。而动机和猜测,就意味着我们可能被混沌而模糊的想象控制,从而忽略真实具体的复杂,这是我们不相信“眼见为实”的开始,是我们徒劳无功地和追索所谓的“真相”的开始,也是让事情变得复杂的开始。
在高速流动、时空模糊、传统社群消隐的现代社会,个体成为鲍曼意义上离散了共同体的“观光客”或“流浪者”。对与匆匆相遇的陌生人而言,“我们”既无集体记忆,亦无共同可把握的未来。人对他者的信任越来越难,信任赋予便转向了某些规则、符号或专家系统,这就是系统信任。
比真相更重要的东西是人与人的信任。而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同时信任之中。真相难寻,信任更难求。
我们把信任依托于理性机制,作为这个机制的媒体应该本着对公众负责的原则,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素养,而不是仅仅“求快”“求吸引”。媒体在要求公众增强判断力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秉持公正,核实信息来源、坚持客观立场。
文/朱紫薇
狗嘴救女童谎言与频繁迟到的真相
来源:红网
作者:朱紫薇
编辑:夏熊飞
2015-10-22 00:07:13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