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是所有人意愿全面而集中的体现。小康社会的蓝图,亦是立足于所有人如何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有多项指数与标准组成的评价体系,而让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应是诸多指数或标准中的一个较为具化的描述。基于这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基本的含义与理念,执政者的所有部署与规划,最终的落脚点当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可以说,奔赴在小康路上,原动力便潜藏于人民群众之中。
10月19日,红网大型网络视频新闻纪实系列报道《小康路上》,推出第三期《湘潭雨湖篇:新颜焕然生雨湖》。在这一篇报道中,我们较为清晰地看到,走在小康路上的湘潭市雨湖区,经济上精准发力,主攻园区建设;农业上聚合多种产业形态,突出核心主导产业;教育上资源充分整合,注重农村城市均衡发展;环保上坚决推行铁腕治污,走在全国前列等,效果明显,形成了其独特的发展路径。
显然,新闻报道中的那些具体而生动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当地政府如何充分结合经济发展,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的情景,这些远非不能止于舆论上的热议好评。作为老城区,雨湖区在更快更好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无论是园区建设,还是环保治理,抑或其他领域的主攻重心,都较为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解决他们生存与发展中最为迫切的问题。尽管这些是执政者应当形成的普遍共识,甚至是内化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常识,然而真正步步为营将这些民生问题落实好,亦非易事。
以推进农村城市教育均衡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教育发展出现城乡严重分化,走向两个极端,师资流向城市,农村教育令人堪忧。许多农村中小学破败,教育水平甚至严重倒退。对于那些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孩子如何享受该有的正常教育,实现自我成长,这是一大无从着手的难题。毕竟他们不像富裕人家一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条件,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城区接受教育,就算凑够了钱可以交足学费与进行各类课题培训,也仍得四处托人找各种各样的关系。城乡教育发展如此不均衡,弊端无疑会进一步得以暴露,这于所有人的全面小康社会而言,是背道而驰的。在这一方面,雨湖区实施“网络联校远程授课”,弥补农村学校部分专任教师师资不足;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建立起合作学校发展共同体,“1+1+1”(大校+小校+农村学校)教育生态圈,这些举措破解了城乡教育失衡的难题,尤其令农村与落后地区的教育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的确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也应当理解的是,全面小康社会,即是人的全面成长的社会,教育均衡则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小康路上,教育如此要均衡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其他领域如是。但不管怎么样全面发展,小康路上总有一股潜藏的原动力不容忽视,或是一个内化为信念需要时刻谨记的常识,那就是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让他们过上美好生活,拥有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获得感”。所有的政策与规划,无论如何周详细密,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动力运行的轨道。释放小康路上潜藏的原动力,且当始终以民生为本。
文/圣手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