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宁波的两所中学,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一下子热了起来,因为屠呦呦的中学生涯是在这两所学校度过的。据学校一位老师说,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10月6日《钱江晚报》)
诺贝尔奖获得者,60分的成绩单,这两个放在一起,想必舆论又要“发酵”了。有的人会吃惊,原来诺奖得主也是后进生;有的人会说,孩子小时候学习不用那么好,等长大后,可以后发制人。面对诺奖得主,无论是莫言,还是屠呦呦,在起底他们的经历尤其是教育经历时,有的热心网友,总会说一些看似高明、犀利、炫技的话,在众声喧哗面前,博得头彩;有的人还会依据诺奖得主的“过去”,开采出一些教育箴言,甚至还编撰成册,制成“宝典”,以供仿效。
实际上,面对有关诺奖得主的所谓“教育箴言”,我们应当看到它不接教育“地气”的一面;同时,面对诺奖,还要看到它的实质:“诺奖不是神,得主是凡人”,不能过度的神化诺奖,不能把诺奖得主搬上神坛,把过去的经验一漫谈,然后就成筐成筐的编制教育心得,产出教育典型。面对诺奖得主的“历史”,我们要心平气和,一方面,诺奖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诺奖得主身上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可以适当的从这里汲取养分,为己所用。另一方面,还要看到诺奖的“稀有”,成功也是不能被复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希冀归纳出教育模型,推而广之的做法,未免是牵强附会,异想天开。
一个成功的教育不代表多个教育的成功,对每个围在诺奖新闻旁边,等待诺奖启迪、“开光”经验的人而言,请不要心急,也不要过度开采,所谋者大。本质上,教育是不能有经验之谈的,每个人的教育都独一无二,不能被引用和模仿。那些所谓的教育之方,也只是一花一世界,脱离孩子的教育“样本”,再好的范本也会失灵。过度开采诺奖得主的教育经验,只会掉入经验的彀中,迷恋诺奖经验的个例,自认为以小见大,反而常常以偏概全,误入教育的歧路。
对于教育来说,经验总是个案化的,诺奖得主的经验可以提取、借鉴,也可以适当运用,但切忌点到为止,千万别给予太高的“指望”,过度的进行开采。只有根据教育的实际,因人而异,别出心裁的制定培养方案,才是教育运行的正道、王道。
文/白毅鹏
不要过度开采诺奖得主的教育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白毅鹏
编辑:刘艳秋
2015-10-07 00:14:11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