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成立 食品谣言终结者出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柴逸扉 谭思宇 刘轶轩 侯冰琪 编辑:袁思蕾 2015-09-08 10:44:40
时刻新闻
—分享—
  “珍惜生命,远离草莓”、“未接到解除通知前不许买牛肉”……类似的“食品安全信息”在网上鱼龙混杂,难分真假。根据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谣言占到45%,位居第一位。
  
  为了肃清网络食品谣言、传播科学知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CFRA)于近日成立,力图打造一个集全国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成立的背景是什么?将如何履行“辟谣”的职能?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危言耸听的饮食谣言
  
  今年早些时候,一篇《一位蜂农的忠告:珍惜生命远离草莓》的文章在微信上广泛转发。文中称“草莓种植户打药毒死蜂群”,“长期吃草莓等于慢性自杀”,使许多消费者心生顾虑。而“北京昌平区草莓或致癌”的消息,更直接导致草莓销量“滑铁卢”。尽管有权威部门通报未检测出传言致癌的乙草胺,但在原本销售小高峰的“五一”小长假时,草莓的问津者寥寥无几。据统计,此次谣言导致国内7大产地草莓价格由4月中旬的4—8元跌至1—4元,部分地区的草莓甚至跌到1元以下。按我国草莓种植面积200万亩计算,今年我国草莓种植户可能亏损数十亿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食物营养的知识需求不断地提升,需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媒体和企业共同协作,构建新闻宣传的渠道,用正确的科学知识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给消费者一个放大镜
  
  据介绍,食品辟谣联盟由新华网联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营养学会等发起。他们将邀请部委协会领导、食品领域专家、法律学者、媒体人士参与,对网络谣言进行梳理、分析,最后通过新华网全媒体平台发布。
  
  其中,新华网“食品辟谣”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平台。其工作流程一般分三步:首先,记者通过查阅资料找到谣言的源头及最初出现的时间,分析传播规律及形式;其次,权威机构、专家学者对样本进行检测和鉴别;最后,媒体发布检验结果和专家结论。
  
  以近期流传甚广的“猪肉里有钩虫”为例,该谣言最先在2013年9月出现于广西龙胜,近期又再次出现。该栏目记者向中国肉类协会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张子平、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的专家求证,得出结论:猪肉里根本不会有钩虫,流传图片中的“寄生虫”很有可能只是一节血管。辟谣文章发布于新华网后,得到大量转载。
  
  “今后将充分依托最新的农产品质量科技成果、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数据、风险监测成果,为食品辟谣联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消除公众疑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在成立发布会上介绍。
  
  线上线下共推“食品科普”
  
  食品安全问题与民生密切相关,此类谣言借助大胆的用词、雷人的标题很容易获得广泛传播。
  
  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王铁汉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和科普宣传工作,引入辟谣联盟等众筹机制和新媒体手段,不断畅通科学权威的传播渠道,从根本上消除谣言滋生的土壤。
  
  据联盟负责人介绍,联盟将建立中国食品辟谣联盟网络谣言黑名单机制,每月与微信团队以及理事会成员会晤,探讨近期公众账号谣言传播情况,针对被举报众多的微信公众账号进行网络警示。联盟每月还将邀请专家举办一次线上科普讲座,提高全民食品知识素养,强化民众谣言辨识能力;并在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线下科普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会员企业走进社区和高校科普食品安全知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