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湖南)非公有制经济论坛暨海外侨领侨商三湘行活动在长沙开幕。开幕式现场签约项目30个,总金额237.38亿元人民币,涉及现代服务、先进制造、农业产业化和基层设施建设等领域。(9月6日 《红网》)
一场隆重的盛会,汇集起了千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等嘉宾和国家部委领导;一个重大的讨论话题,如何“适应新常态,促进新转变,谋划非公经济新发展”;一树结多果的美好期效,多个项目与多个领域的洽谈签约、投资合作。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论坛在湖南的开幕,是对湖南非公经济从“可有可无”长成“参天大树”的发展奇迹的褒奖,也必将成为湖南非公经济发展的又一美好开篇。
打开湖南省经济发展版图,非公有制经济赫然占据了“半壁江山”。201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5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近60%,并且有10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常态下,湖南如何推进非公有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于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自我革新。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差距和不足,湖南省委省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此,省委书记徐守盛多次强调:“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确实,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湖南发展大局中的一块“短板”,总量不大、速度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而困扰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权利、机会、规则”等三种“不平等”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束缚了企业主体,影响了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国家正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三大战略,创造的巨大的投资和产品需求为湖南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叠加,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深化改革,打造政策的升级版,措施的给力版,力度的加强版。制定出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办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大限度激活市场和社会活力。
在于营造了“非公”发展的良性环境。湖南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努力做好政府权力的“减法”与非公企业权力的“加法”,通过制定优化发展环境十条禁止性规定,公布涉企收费目录,全力打破阻碍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同时,通过创新方式、优化服务,逐个产业、逐个企业实施精准化服务,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与金融扶持力度,培养建设一批敢闯、敢干、敢试民营企业家队伍,为湖南非公经济发展锻造永久竞争力。
在于将“非公”适应引领新常态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培育市场、发现新的商机、引导消费等方面,具有先天的灵活性;而非公有制企业机制活、适应性强,创新驱动愿望强烈,新常态下,如何发挥“非公”的引领作用对于湖南快速进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轨道至关重要。湖南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市场经济风向标”、“改革发展试金石”、“技术创新先行者”的多样优势,以“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让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站在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的最前沿,积极发展新技术、主动研发新产品、率先发展新业态、不断探索新模式。据统计,全省专利的65%、技术创新的75%、新产品的80%都来自非公有制企业,1907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90%以上。湖南非公有制企业在新常态下的自我革命、自我更新、自我提升,为湖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与恒久生命力。
文/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