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明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认为抗战不只是哪一个党派、哪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事,主张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广大群众抗击侵略者。
■ 人民战争之所以能克敌制胜,就在于它合理地把进行战争的人和物这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战争中发挥最佳的作战效能。
■ 人民战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一切进步力量,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并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民战争。人民战争是全面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也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胜利。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战争得以进行的根本保证。
■ 新的时代条件下,战争形态已经和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但人民战争仍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中华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谱写了人民战争的光辉篇章。
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共产党主张的全面抗战和国民党主张的片面抗战两条路线的分歧。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明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认为抗战不只是哪一个党派、哪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事,主张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广大群众抗击侵略者。人民战争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考察战争,阐明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在《论持久战》中,他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题,专门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并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战争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过程,主体是人民群众。从事战争的物质条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兵力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前方将士的士气也取决于后方民众对战争的态度。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战争根本无法进行,更不可能取得胜利。
人的因素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理论依据。抗战初期,一些人只看到日本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而没有看到人的因素的作用,得出了“亡国论”的结论,这实际上是“唯武器论”,是机械论在战争问题上的反映。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因为包括武器装备在内的军力和经济力,都要人去掌握,没有真心爱国、勇敢顽强的人,再好的武器也不能充分发挥效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力量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和物。人民战争之所以能克敌制胜,就在于它合理地把进行战争的人和物这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战争中发挥最佳的作战效能。
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是选择战争路线的基本依据。抗日战争是抗击外敌侵略的正义的民族战争,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毛泽东指出,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抗日战争又是一场持久战,持久战需要采取人民战争的形式,而不是单纯的政府、军队抗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等文中,分析了中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必然要遇到许多艰难困苦。在战争过程中,关键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到抗战中来,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二、人民战争是彻底埋葬日本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人民战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一切进步力量,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并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民战争。人民战争是全面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人民战争使中华民族出现了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壮阔场景,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成为抗日战争得以持久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侵略军。正确的战略方针,是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指出,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就必须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地形又有利的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开始在华北创建根据地。新四军也开赴苏南、皖南、皖中等地区,创建华中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在敌我之间包围与反包围的大棋盘上,做下一个个制敌于死命的“眼”,使日伪军深陷敌后战场。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上升到主导地位,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到1945年春,全国已有18个解放区,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共有人口9550余万人,正规军91万人,民兵220万人。敌后战场的开辟,钳制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这种战略战术,就是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把战略上的劣势逐步转变为战略上的优势。具体地说,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主要开展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抗战过程中,游击战大显神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战斗力得到极大发挥。他们不分军队和群众,不分男女与老幼,不管是在平原还是山地,都积极投入到反对日寇“扫荡”、“清乡”、“蚕食”的斗争中,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多样战法,演绎出“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战争奇观。八年全国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抗击了64%的日军和95%的伪军,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军52万余人,伪军118万余人。连日军也无奈承认,游击战使日军陷入一场“没有明确战线的战争”、“陷在泥潭里的浴血战争”。
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配合,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主要的斗争形式,但人民战争不是一个孤立的武装斗争问题,必须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直接间接地配合起来,形成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对我华北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总力战”,我们党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以及公开的和隐蔽的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粉碎了敌人推行的“总力战”,使抗日战争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同时,我们党还把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的斗争结合起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冀南、冀鲁豫等根据地的群众挖掘长达几万里的地道和交通沟,冀中群众对所有道路进行全面改造,使我军的行军作战、伏击、迂回、运输大为方便,使敌人的机械化部队无用武之地,对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是人民战争得以进行的根本保证
近代以来,在反对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牺牲,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也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胜利。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战争得以进行的根本保证。
积极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抗战胜利的政治基础。抗战期间,我们党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倡导和坚持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起来,最大限度地动员起全民族抗战的力量。我们党还正确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一系列正确的策略方针,避免了全国性的内战。抗战初期,中共中央提出反对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展壮大人民武装,促成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年全国抗战中,工、农、商、学、兵齐动员,海外的1000多万侨胞也用多种方式踊跃支援和参加抗战,这些都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密切相关。
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方向。1937年8月,我们党在洛川会议上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号召各党各派各界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党的七大提出,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也是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路线。各种抗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华大地,各个阶层的群众纷纷组织起来,以不同方式投入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洪流之中。我们党还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并据此提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实现了军力民力的完美结合,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实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等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夯实了战胜敌人的强大基础,铸就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
发挥共产党人表率作用,坚定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号召、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视为崇高使命,身体力行、意志坚定、誓死赴难,充分发挥了先锋和模范作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苏区政府连续通过了10多份文件,号召人民组织武装抗日。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通电提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和国民党军的节节后退,八路军、新四军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抗战期间,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始终奋战在抗战最前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各条战线上,共产党人以崇高的使命感,投身抗日洪流,不怕困难、冲锋陷阵,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模范行动,坚定了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四、人民战争仍然是新时代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抗日战争的历史已渐渐远去,而人民战争的光辉却并没有褪色。新的时代条件下,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但人民战争仍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人民战争仍然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从战争的本质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增加了战争的高科技含量。但是,技术的发展和装备的改进,改变不了人民战争的本质,正义性仍然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首要条件和战胜敌人的根本优势。从战争的力量源泉看,战争和军队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对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科技素质以及战争的动员和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战争伟力之深厚根源仍然存在于民众之中,仍然要充分动员广大民众在科技、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支援人民战争。从战争的规律看,人民战争的基本规律仍然是综合因素制胜规律、政治决定人心向背规律和战争力量根源于民众规律,决不能只看到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用和战争双方技术水平的对比。战争不仅是武器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心力的对比。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战争胜负是由各种相关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正义与否和人心向背对战争的结局至关重要。从战争指导看,人民战争形态向信息化的演变,不断改变着的只是武器装备、技术手段和作战的方式方法。因此,仍然要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军政治优势、民众优势和战争指导优势,坚定依靠、充分动员和严密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和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人民战争带来了机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民战争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军民兼容性,为人民战争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式;现代高新技术作战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战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但要看到,人民战争也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战争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局部战争,以往举国迎敌、全民参战的形式面临挑战;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在信息化局部战争中占据突出地位,单纯依靠人力数量优势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直接交战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利用广阔国土分散消耗敌人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信息化局部战争突出表现为节奏紧凑的速战速决,以战略上持久作战扭转战局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使人民战争具有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
人民战争要创新内容方法,发挥整体威力。要强化国防教育,克服“人民战争思想过时”、“打仗是正规军的事,与我无关”的认识,增强忘战必危的观念,打牢人民战争的政治思想基础。要创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准备和战争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克敌制胜的战法。要创造适合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法,如经济信息战、文化信息战、网络战,以及使用高新技术武器深入敌后的特种战、破袭战等。要坚持高新技术与中低技术装备相结合,现代新打法与传统打法相结合,军警民相结合,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力量、整体威力。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人民战争新优势。要完善国防快速动员机制,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完善有利于发挥人民战争整体威力的制度体系,解决不利于人民战争体系化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形成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现实急需与未来发展结合的完整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作者:国防大学副校长、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