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金珍根:我和船山和《船山学刊》

来源:红网 作者:金珍根 编辑:程赛 2015-08-31 14:29:10
时刻新闻
—分享—

  1992年8月,我第一次有机会访问船山先生的故居。当时我尚身为韩国延世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名博士生,正在写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的主题正是船山易学。当时我认为为了准确地理解船山先生的哲学,参访先生亲自生活过的地方,对我非常有用。对我来说,先生的魅力是无以言表的,我很想了解先生生活过的痕迹。
  
  打定主意后,通过各方打探,我得知要访问先生的故居必须通过《船山学刊》。因为此次行程没有李安定先生的帮助是无法得以实现,而李先生当时身居《船山学刊》编辑。时到今日,回想起当年参访的情形,如果没有李先生的介绍与帮助,去访问船山先生的故居这件事,不会像当初那样一帆风顺。李先生给我提供了宝贵的车辆,还将冯玉辉博物馆馆长介绍过来当我的领路人。诸如此类,李先生为了我的访问顺利进行,给与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了李先生的帮助,我作为一个素不相识异邦人,得以了却访问船山故居、去感受先生生前生活气息的愿望。据我所知,李先生后来出任《船山学刊》社长,为《船山学刊》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去访问的当时,船山先生的故居所在的曲兰乡是一个特别落后的地方。通往那里的道路都是土路,而且那里地处偏僻的乡下,交通和其他各方面都特别不方便。在那里我们很难买到所需的食品和其他的东西。可是,我总觉得那个地方并不陌生。可能是由于我对船山先生仰慕已久,使得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再说,我的家乡也是韩国湖南地区的一个乡下。乡下的风景,我自小很熟悉。湘西草堂所在村子外围环绕的群山,和我的家乡几乎没有不同之处。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到处探访。我去了湘西草堂、茱萸塘、观生居,还爬了石船山,还亲自去先生的坟墓进行祭拜。我还和船山先生的后人见面,如果我的记忆没出错,那人的名字叫王鹏。在先生遗物展示厅,我亲眼目睹了船山先生外出时所穿的木屐和所带的雨伞。这些情形,我至今仍旧历历在目。我还特意坐在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椅子上留了影,我感觉那把椅子上仿佛还存留着先生的一点气息。我在自己的专著《王夫之的周易哲学》的扉页中使用了这张照片。
  
  我和《船山学刊》结成的因缘,至今已有22年了。期间,我通过船山先生广涉东方哲学的精髓,也似乎领略到了学人应有的态度。这些经历又激励我在船山易学研究方面不断精进,使得我顺利完成博士期间的学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已有专著出版。之后,我以船山哲学为主题撰写了10余篇论文,发表在韩国和中国的学刊上,这里当然也包括《船山学刊》。现在我还登上了大学的讲台,为后学们讲授知识。所有的这些,和船山先生是分不开的。先生是我的私淑老师,又是我的学问上的恩人。我这一生的学习和专研,都在船山哲学里头。
  
  2002年,衡阳市主办船山先生去世31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我第二次去访了先生的故居。此时的我已经升为大学教授,我作为一名专家受邀参加了活动。活动期间,我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带去的论文(论文的题目为《王夫之哲学的东方逻辑运用》)。这第二次的去访,也使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我对船山先生的尊敬之心与日俱增。
  
  不久前,我完成了先生《周易内传》的韩文翻译,共6卷。这项翻译工作开始于2011年,时隔三年,现在终于完稿了。过去的三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艰辛的时光,不过,终于完成这项工作的现在,我感觉很充实。但在一方面,一想到我对这部在三千年东方哲学史上出现的杰作之中的杰作,在翻译当中到底破坏了多少原先的面貌,又不无惧怕的心里。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发现完美的翻译只是译者美好的愿望而已,越往后我就越强烈地感受到那真的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梦想。作为译者,我不得不接受这种令人沮丧的现实。不过,虽然做不到完美翻译,且因此而不得不破坏某些东西,但是,我想比起一个韩文文本都没有,有一个译本,总归是好的。我以这样的想法,来为沮丧的自己鼓足勇气,完成这项工作。
  
  下面容我介绍我通过《周易内传》发现并概括出来的船山《周易》的特点。总的来说,船山的《周易》对其读者要求一种深重。其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张载:《正蒙》,「大易」),先生以此视作金科玉律。先生要求读《周易》的人首先要做到正人君子。如果没有具备这个先决条件,只是为了图谋自身利益而进行蓍筮,得来的挂、爻辞的解释就不会适合这个当事人。船山先生以《春秋左氏传》的穆姜为例强调这一点。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是君子的人,想通过蓍筮而达到的目的,不是“义”而是“利”,这个人就不应该接近《周易》。从这种意义上,先生说到“占义不占利”,又说到《周易》的筮卜是“劝诫君子,不渎告小人”的。换言之,船山先生的易学表明了义理哲学的精髓。在这一点上,先生直接继承了孔子“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等教导。所以,不能不说是深重的。
  
  第二,《周易》里面融进了船山先生的一生。先生区分汉族和别的民族,其程度之甚,在我们现在的韩国人看来有些不无过分之感。在“夷夏之辨”上,先生不把周边的别的民族当成平等的人来相待,这一点也是先生比较突出的地方。先生素来持有这样的观点,当先生处在满人统治中原的耻辱中度过一辈子,其所感的挫败感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支持自己“夷夏之辨”的证据,先生想当然地提出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先生提出,汉文化的“礼”是人类不同于禽兽的重要标志和人类社会得以运行的重要体制;汉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积累了很多圣贤之教。那么,《周易》就是蕴含所有这些内容的代表。先生看到了恢复中原梦想的渺茫,认为被异民族统治是天意所在。先生在自己的书房挂了一副“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等字样的对联,并把自己余下的一生全部倾注到经典研究之中。《周易内传》就是这样诞生在世上的。所以,先生的《周易》要求读者对其肃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船山先生对中国经典的渊博知识和造诣完全融汇到了《周易内传》之中。读到《周易内传》的人,马上就会察觉到先生文史哲方面渊博的知识全都融汇在这里。先生解释《周易》,引用了太多的相关内容。13经自不用说,以24史来囊括的中国的历史事件,不断被动员到《周易》的解释当中。因此,读者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往往于先生的解释感到不知所云,又如同深陷浓雾当中,迷失方向,或留下隔靴搔痒之感的遗憾。由此原因,面对先生的《周易》,读者自然会感到一种沉重。
  
  第四,船山先生的文章,内容过于含蓄,词汇又极其丰富。先生在解释《周易》的时候,将浩瀚的经典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先生这份天才在他的《周易内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对学识不及先生的读者来说,读懂《周易内传》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据说,先生步入耆年,身上小病不断,又为多年痼疾哮喘所累,对其门下的学生已经难于进行亲自讲授《周易》。为此,先生写下了《周易内传》。由先生的天才写就的这本书,内容及其浓缩,语汇十分浩繁。天才、学识不如先生的普通人,读《周易内传》就难上加难了。先生的解释到底不是解释,为了理解先生做出的解释,我们还得学习和研究,以至反复推敲和揣摩先生所说的话。由此原因,船山先生的《周易》,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厚重。
  
  在东亚哲学史上,船山的易学蕴含了足够掀起“认识论体系大转变(paradigm shift)”的创意。因为在道气观方面,他改变一直以来的以道为主的世界观,主张气为世界之本体的世界观。先生将这个思想用以精致的逻辑进行演绎,将气哲学的精髓如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尽其一生专攻先生的哲学,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已经觉得很自豪,很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和《船山学刊》结成良好的因缘,得到他们热情无私的帮助,也是我自己三生有幸。《船山学刊》有恩于我,我将永远记在心里。在《船山学刊》迎接创刊100周年之际,我衷心希望《船山学刊》迎来更好的未来,也希望更多的像我这样的学人从《船山学刊》得到有益的帮助。衷心祝贺《船山学刊》创刊100周年。
  
  (作者系韩国教员大学校教授)
  
  (本文选自《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天下以新天下——<船山学刊>创刊百年专题》“刊庆专栏文稿”栏目精选文章。)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