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最后的胜利】段知非:守韶关受的伤到胜利才好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巧立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 吴若兰 2015-08-28 14:49:05
时刻新闻
—分享—

段知非肖像(胡玄 画)

  红网炎陵站8月28日讯(通讯员 张巧立)1928年3月9日,段知非出生于鹿原镇霞塘村长水垄组。配偶,王保珍,出生于1933年,祖籍徐州人氏。育有6女1男共7个儿女。
  
  在1928年的旧中国,段知非一家,也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1936年初至1937年末,家人在齿缝间抠下一点钱,送段知非去“炎陵高小”读书,终因家境贫寒,上学两年后辍学,回家打理农活。
  
  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中华大地沉沦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苦难日子里。偏远山区的炎陵县(时称酃县)老百姓迅速感受到了战火下的日子越发过得艰难苦涩。
  
  1942年,恰逢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兵的邻村人唐学通(唐学通长段知非2岁,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员,阵亡在抗日战争中)、袁福中回乡探亲,说当兵能够管饱饭,还可以有养家的军饷。段知非一家人对送段知非从军动了心思。当年秋,不满15岁的段知非跟随唐学通、袁福中踏上了投军之路。
  
  段知非等三人自霞塘村出发,途经炎陵县船形—郴州资兴—郴州市,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跌跌撞撞,向南前行。1943年初,抵达今广东省韶关被征召入伍。虽然段知非当时又瘦又矮小,还是被正缺兵少将的国民党部队分派到第十二集团军陆军通讯兵第二团第一营一连三排。段知非还没有来得及学会瞄准射击,就在坪昌和乐昌随部队驻扎,参与打击日军的战斗。
  
  段知非老人说,由于自己瘦弱矮小,一把枪背在肩膀上,枪托就挨地拖,行军打仗常常被落在部队最后。还好,连长段肇方是紧挨着自己老家的安仁县羊脑乡人,算得上半个老乡,改派段知非做端茶递水的后勤工作,成了炊事员。段知非为人勤快,手脚麻利,做事机灵,深得段肇方喜欢。
  
  一天,段肇方对段知非说:“我有意推荐你去团部学习报务员,你愿意吗?”段知非对报务员是干什么的,似懂非懂,但面对连长关切的安排,只得连连点头应允。
  
  “当时的报务员,要求1分钟拍发120个字母,有英文及阿拉伯数字。”老人在“有英文”这三个字的读音上加重了语调。说到此处,老人脸上还露出了笑意。或许,此时的老人心里在为自己只花了半年时间就学会军队通讯员收发报业务的能力而高兴;或许,此时的老人心里在为自己年轻时候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
  
  1944年,无线电训练班学习结束后,段知非重回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陆军通讯兵第二团第一营一连,负责连队报务。
  
  “1945年初,”段知非老人在自家门前的禾坪上,含着泪说,“我参加了韶关铁桥保卫战!炸铁桥时,我是上士班长。”说着,段知非老人撸起左手袖管,露出一字长条形的疤痕,说这事“我的头部也受了伤,流了好多血。”
  
  那是在距离韶关市15公里外曲江县城,有一座曲江大桥,是战时韶关通往广州市的交通要道。自1938年日军攻占广州市后,中日两军在此展开激战。段知非受重伤后,被转送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一个伤兵疗养站里休养。养了6个多月的伤,才从死神的手里,重新捡回了一条命。段知非老人的身体刚刚康复时,从前方阵地传来了一个举国欢庆的好消息——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重庆夏季时间8月15日晨7时(即北京时间晨7时),四国政府在各自首都——重庆(陪都)、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同时宣布接受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采访渐近尾声,段知非老人反复地对我们说:“我打过日本鬼子,我没杀过共产党人。”告别时,段知非老人吃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向我们敬了个依然标准的军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