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健康谣言泛滥朋友圈 背后商业利益作祟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钱宇阳 编辑:杨桦 2015-08-25 09:15:03
时刻新闻
—分享—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养生、“鸡汤”,还是八卦?日前,一项分析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业内人士表示,伪科学信息满天飞,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等需合力。
  
  年龄越大越爱转养生帖
  
  眼下,各种公众号关于健康养生信息的推送层出不穷,一则健康信息的阅读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
  
  “生病要吃对水果”、“人体排毒周期”、“一天要喝几杯水”……刚有微信账号的时候,张女士成为养生帖的追帖族,订阅了好几个养生公众号,基本上是有帖必看。看到适合自己的,还会亲身实验。但时间一久,张女士渐渐发现,这些养生帖让她有些凌乱了。很多养生帖都互相冲突,“有些帖子说吃这些食品能降糖,换了一个帖子又说吃这些可能对人体有副作用,一下不知道到底该吃什么,感觉很纠结。”张女士说。
  
  记者的微信朋友圈中也不乏分享健康文章的达人,颈椎病、减肥、美容,越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相关文章越多。不少文章宣称,天天坚持某项运动或者吃某种食物,能够根治某种疾病;还有各种用常识做幌子的科普帖,比如接听电话用左耳更安全、晚上不宜洗澡;一些文章最后还推出某种保健品,称集纳了某些食物的精华,效果更佳。
  
  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八成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健康类信息。同时,年龄越大的微信用户更愿意相信并转发此类信息,特别是已婚已育的大龄女士更是健康养生信息的转发主体。市民周女士称,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平时就特别注意健康饮食,看看微信学习健康知识很便捷。
  
  不过,记者注意到,市民很少主动辨别健康信息的真伪,基本不会主动验证,更不会对谣言进行举报。
  
  五成谣言与死亡焦虑相关
  
  微信朋友圈被广泛流传的养生帖到底有多少是靠谱的呢?
  
  日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推出了新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报告指出,健康养生、疾病主题的谣言在引起读者恐慌情绪和死亡焦虑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能力。巧用病从口入的传统观念,将近三分之一的疾病、健康类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在这些谣言里,生病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例如含有激素、致癌的牛奶;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的小龙虾;长了三四只翅膀的变异鸡……而这些病从口入的谣言,看准了吃货们的心理。
  
  同时,调查发现,30%的谣言都提到了癌症。癌症因其致死率高、治疗过程痛苦、病因复杂等原因,成了造谣者信手拈来的一种简单好用的必杀器。另一方面,谣言也用防癌当诱饵,趁机卖起了净水器和保险。谣言还常常用身边常见的食品用品当陷阱,例如鸡蛋、牛奶、西瓜、蒸锅、肥皂等,这些你平时使用时未加思考的东西,突然变成了致命毒药。
  
  许多谣言通常都假借专家身份,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加拿大肿瘤专家等,进而说服读者相信它们。同时,用专业术语精心包装,激素催生技术、抗生素、硫化促进剂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
  
  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表示,很多谣言披着科学养生的外衣,使许多网友特别是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并借助微信等平台传播。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结论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观念甚至生活观念,同时也给标榜健康的流言创造出机会。
  
  谣言背后或有利益作推手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表示,大家热衷于传播微信中的所谓养生帖,主要是因为科学素养不够,对这些健康知识了解不够。在国外,这样的情况就很少,比如在微信上广为流传的“苹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便是砒霜”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根据。
  
  其实,一些造谣传谣者背后往往有商业利益,不少公众号通过造谣文章博取点击出售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一些业内人士也透露了微信广告推送的“潜规则”:一个5万粉丝的公众号,接一个头条图文的广告收费标准是1000——5000元,10万粉丝的号收费2000——10000元……谣言与广告之间,已然建立了目标与手段的因果关联,利益已经成为其内在驱动。此外,一些企业利用微信谣言抹黑竞争对手的手段,也夹杂在朋友圈谣言圈中。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造谣者往往利用公众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来制造噱头,传播错误健康知识。实际上,造谣传谣者背后往往有着很强的商业利益驱使,不少公众号通过造谣文章博取点击率出售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
  
  相比造谣者干劲十足,辟谣者却明显缺少动力。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告诉记者,由于每天的诊疗任务繁重,还有科研论文需要撰写,大多数医学专家并没有时间进行科普文章的写作。
  
  “科普文章尽管有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并没有纳入学术业绩考核体系,不会因此在业内获得更高的声誉,进行职称评定时也不会作为一项指标。一条阅读上百万的微信不会比一篇引用量仅仅几十的权威期刊论文管用。有些谣言要证伪需要科学实验作为支撑,比如传播甚广的骨头汤补钙,但这样的基础性实验并不会纳入科研考核,科研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也缺少动力。”
  
  实际上,辟谣文章除了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容乐观。钟凯介绍,科普文章写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既懂医学又有很好文学素养的人相对较少。
  
  抓住细节辨别健康谣言
  
  所有涉及人身伤害或者影响健康的问题,人总是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专家表示,目前,社会公众的健康素养与网络素养亟待提高,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条是否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往往就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
  
  有网友表示,现在微博微信上很多热传的所谓健康养生知识,看上去很有道理,公众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很难辨别真伪。那么,微信上的健康谣言有啥特征?如何辨别呢?
  
  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老帖,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另一个方法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一些健康谣言通常都会推荐一个公众微信号,甚至有些还附着养生项目的地址和电话。这是一些营销公司用作营销、推广盈利的工具,利用人们对养生信息的关注而推广传播,在看到类似信息时,如果有很明显的信息植入或者前后背景,不要轻易相信。用户还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和所发内容进行对比,比如房地产商转发医学问题,显然就不如权威认证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
  
  此外,微信的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已经达到30万个,可以覆盖到60%的谣言,用户可通过举报等方式参与辟谣,也可关注“谣言过滤器”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被证伪的健康信息。
  
  专家还建议,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还需要政府、新媒体、用户多方合力。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
  
  □相关
  
  上半年朋友圈八大健康谣言
  
  日前,微信辟谣中心等发布的上半年朋友圈八大谣言,包含“蒸锅水易致癌”、“大蒜鉴定地沟油”、“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各种食物相克”、“自制水果酵素瘦身美容”、“‘肉丸’全是添加剂有害”、“果核煮水根治糖尿病”和“转基因有毒”。微信方面表示,用户可能也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亲朋好友分享的各种生活健康小常识。但这些“常识”可不都是那么靠谱。以上谣言已经列入微信辟谣中心。
  
  谣言1
  
  蒸锅水易致癌
  
  【流言】反复用来蒸馒头等的剩锅水,重金属和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而硝酸盐受热分解成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严重。
  
  【真相】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性,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才致癌,而转化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不是沸水就能生成。另外,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硝酸盐含量很低,反复加热也不会凭空生成硝酸盐,对人体无害。
  
  谣言2
  
  大蒜鉴定地沟油
  
  【流言】检测是否是地沟油的最简单方法:在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如果蒜变红色,就是用了地沟油。另外冷冻也可方便检出地沟油。
  
  【真相】这都是非常不可靠的方法,没有黄曲霉毒素遇大蒜会变色的科学依据,另外即使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合格,也不代表安全,而冷冻的检测方法既可能“冤枉”好油,也可能“放过”坏油。
  
  谣言3
  
  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
  
  【流言】牙膏底部的彩条标识了牙膏成分:绿色表示纯天然;红色表示一半是天然成分,一半是化学成分;黑色表示全部是化学成分,使用黑色条纹的牙膏就是在吸毒。
  
  【真相】牙膏并不是按天然或者化学成分分类的。牙膏底部的颜色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标记,是为了帮助牙膏皮裁切、图案印刷、电眼质检校对。
  
  谣言4各种食物相克
  
  【流言】一些常见的食物,比如柿子和蟹、虾和水果、豆浆和鸡蛋,混在一起吃会相克,轻则导致身体不适,重则使人中毒。
  
  【真相】营养界主流意见否定“食物相克”的说法。科学家曾对常见的“食物相克”配伍进行验证,结果无一成立。所谓“相克”,多是因为不洁饮食以及极少数的特殊过敏反应所致,一般公众在生活中无需顾忌。
  
  谣言5自制酵素瘦身美容
  
  【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自制水果酵素就能做到。
  
  【真相】要想发挥水果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做法。
  
  谣言6肉丸全是添加剂有害
  
  【流言】现在很多肉丸价格明显低于原料肉的价格,根本没有肉,都是淀粉加一些胶类物质和香精调制而成的。
  
  【真相】商家及企业,必须诚实地标识配料成分,绝不可没有肉却假称有肉。不过,肉丸有没有肉与是否安全没关系,没有肉的仿生肉丸多是用大豆蛋白加淀粉混合挤压而成,比较适合需要控制体重、预防三高的人群。
  
  谣言7果核煮水根治糖尿病
  
  【流言】糖尿病被灭了,准备木瓜子、荔枝核、元肉骨若干,煎服两大碗,中午、晚上各服一碗,连服20副,大多数病人血糖值恢复正常。
  
  【真相】关于荔枝核“降糖活性”的研究尚处于动物药理的初步阶段,并不足以证明它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况且在实验中用的粉碎萃取等操作和家里简单的煮水也有很大差别。糖尿病患者如果轻信偏方并中断正规治疗,可能加剧病情进展。
  
  谣言8转基因有毒
  
  【流言】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报告称:“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
  
  【真相】“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的委员会未经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认可,该组织的合法性、权威性存在争议,且除了宣布转基因有毒以外,没有公布过其他任何信息,可信度极低。而流言中提到的其他的转基因危害也很早就被证实是谣言。
  
  京华时报记者 钱宇阳 京华时报漫画 谢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