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坚持以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抓手,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全面提速小康建设步伐,2014年荣获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称号。
树立信心,激活全面小康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老、少、边、穷”地域观念影响,江华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经济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的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为此,县委、县政府从解放思想入手,学习先进,借鉴经验,激活思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审视江华的基础、优势和潜力,开放思维,转变观念。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生态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四大战略”、打造神州瑶都、生态山水名县、旅游度假休闲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民族经济强县的发展思路;在发展路径上,突出了“项目是第一抓手、招商是第一菜单、园区是第一载体、产业是第一支撑、创优环境是第一工作”的工作思路。
招商引资,打造全面小康的重要引擎。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大开放的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建设全面小康最快捷、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一是领导带头“抢”商。凡有转移意向企业的信息,县“四大家”主要领导都带领招商小分队登门拜访,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投资者,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感动投资者,让其作出投资决定。二是突出以商“招”商。与省委统战部共同建设了海联江华产业园,引进投资公司,共同打造了以引进高新企业为目标的上市企业孵化园、以引进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产业园,海联会理事和投资公司成了招商的“红娘”。三是创造优势“引”商。积极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省平安县、省生态县、省园林县城、省金融安全区等,这些荣誉是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是吸引客商的大环境。积极创造城市配套服务优势,坚持产城融合,把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县城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生态公园、森林公园面积25平方公里,提出了建设瑶族旅游城市的目标,让客商看到江华的未来,增强投资的信心。积极创造园区平台优势,把园区定位为加速全面小康建设的增长极、主战场,要求各级各部门服务于、服从于园区工作;每年筹资3亿元以上用于园区建设,园区内已基本实现电、路、供水、排水、网、公交等“六通一清”。积极创造要素保障优势,创造了“两置换、两保障、两转变”的征地模式,三年征地1.3万亩,保证了用地需求;引进了华融湘江银行,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积极创造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势,近几年来投入交通建设资金16亿元,加快融入珠三角、长株潭3-4小时经济圈。四是优化服务“安”商。近几年来,全县共招商引进项目172个,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内联引资17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0个。
强化责任,凝聚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围绕全面小康建设,江华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财源建设、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出台了18大类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让人人精神上有动力、肩膀上有担子、工作上有抓手、业绩上有比较,鼓励各级干部在全面小康主战场上建功立业、争先创优。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综合考虑各乡镇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因素,划定了“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绿色农业发展区、城镇工贸发展区”三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区域,形成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竞争格局。以“家有小康住房、户有小康门路、村有小康产业”为目标,设计了16项可监测、可评比、可调度的指标对全县23个乡镇(场)、512个村的每一户进行考评,打通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严格奖勤罚懒,对工作滞后、推进不力的坚决问责;对工作推进迅速、成效明显的实行重奖,并将小康建设考评结果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生动局面。
(《新湘评论》2015年第14期)
文/罗建华(作者系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