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践行“三严三实”的好干部]张国华: “严”磨成“实”矿

来源:红网 作者:秦芳 邓坤江 编辑:李艳华 2015-07-15 07:23:06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8日,张国华走在四一六队位于株洲市天元区的西院院子里,遇上一位四一六队退休职工。老人看到张国华,欣喜地走上前握住他的手。

7月8日,张国华(左)走在四一六队位于株洲市天元区的西院院子里,遇上一位四一六队退休职工。老人看到张国华,欣喜地走上前握住他的手。

  红网记者 秦芳 通讯员 邓坤江 长沙报道
  
  他三次奉命于危难之间,三次都能履振兴职责,带领干部职工脱困致富;他胸怀地质,执着找矿,带领团队创造了全国地质找矿三大模式之一的“锡田模式”。
  
  “作为一个地勘人,找矿立功是我的执着,作为一个单位负责人,富民强队是我的责任。”他总是避而不谈这么多年来的艰辛与汗水,只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组织交代了,自己就应该竭力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
  
  他就是湖南省地勘局四一六队队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劳动模范”张国华。
  
  如果说矿石需要细细打磨才能成珠宝的话,那么张国华,这位来自基层地勘单位负责人就如矿石一样,经过几番磨砺,绽放出共产党人的璀璨光芒。
  
  三次临危受命 三次履振兴职责
  
  皮肤黑红,步子大、速度快,7月8日,张国华走在四一六队位于株洲市天元区的西院院子里,遇上一位四一六队退休职工。老人看到张国华,欣喜地走上前握住他的手,话语间、笑容里无不流露出对他的敬意。
  
  实际上,说起四一六队十二年来的变化,干部职工都会对张国华竖起大拇指。
  
  2003年时的四一六队,是株洲出了名的特困单位,也是整个地勘局经济最困难的单位:单位负债累累,职工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大量职工下岗,人心涣散,技术骨干流散到各地给人家打工……
  
  “出差要先垫钱加油,有时候手里拿了一大堆票还报不了,到后来我们司机就提出要求,谁派车谁得先加油。”四一六队老司机黄新锋回忆说。
  
  2003年11月,张国华接到湖南省地勘局党组任命,撇下邵阳的妻儿,只身一人前往株洲四一六队赴任。然而,就在五年前的1998年,张国华才接手了一个“破摊子”——担任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以下简称“物勘院”)院长。
  
  当时的物勘院,因断了“皇粮”而苦苦挣扎,大部分职工下岗,怨声道载,单位很不稳定。局党组找到张国华,希望他接任院长一职时,明知困难重重的他,不顾妻子反对接受了重担。
  
  赴任物勘院后,张国华提出“向市场要饭碗,向管理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到2003年,物勘院账上已经有一千多万元的积累,施工队伍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一栋栋职工住宅楼房拔地而起,全院工作排在湖南省地勘局兄弟单位前列。
  
  这时的张国华,完全可以无愧于心地继续待在物勘院,拿着一份不错的稳定的收入,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但他再次选择了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决定,奔赴另一个“烂摊子”——四一六队“救火”。
  
  张国华上任三年后,四一六队不仅还清了2003年以前的所有债务,还结存了627万元货币资金。本以为就此可以喘一口气,就在这一年,地勘局党组决定将同在株洲的水文一队与四一六队合并,由张国华担任合并重组后新四一六队的队长。
  
  水文一队国家任务很少,向市场创收的压力很大,再加上两个单位合并后职工有近一千七百人,稳定人心、整合管理模式……每一个困难都非常棘手,张国华再一次顶住了压力。
  
  如今,合并后的四一六队业务范围从省内扩展到了省外境外;业务资质从没有一个甲级到现在拥有12个专业甲级;经营量到2014年已达4.4亿元,实现了从“株洲特困单位”向“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全国“优秀地勘单位”的蜕变。
  
  “他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赶”
  
  三次扭转困局,张国华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职工们认为,张国华最大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2003年刚到四一六队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是远远超出了张国华的想象。
  
  “当时我心里有很大的压力。但既然来了,还是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改变苦难局面,扭转形势。”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刚上任的张国华,叫上时任队党委书记佘湘伟,找职工一个一个交流、开集体座谈会调研,最终明确:有项目才有收入,才能让技术人才回流,提振干部职工信心,因此,当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跑市场、要项目!
  
  出去跑项目,账上却没有钱,张国华向原单位借来2万元钱做启动资金,出差费用自己垫付。
  
  “张队出差跑业务,经常连住宿费都不用花。”当时为张国华开车的黄新锋记得,刚到四一六队那几年,张国华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面跑业务,“他经常是白天谈业务,签完合同就往回赶,回去准备项目,晚上就在车上睡,自然也就省了住宿费。”
  
  “有些项目要签合同了,我不去,其他的人说话能不能算数?人家就不那么放心。”为了签下更多的项目,张国华总是奔波在市场一线。
  
  签项目要跑,考察项目也要跑。能不能找到矿,项目有没有签的必要,为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风险,张国华经常与技术人员一起下到一个个找矿点。
  
  四一六队的第一个境外项目,位于柬埔寨蒙多吉里。当地很多地方都是原始森林无人区,一般人根本不敢进入。当时正值炎夏,湿热的高山密林中根本没有路,只能乘坐摩托车在其中穿行。
  
  “从早上到中午,坐摩托车坐四个小时,坑坑洼洼,屁股都磨出了血印子。有时吃中饭时把衣服脱掉,你身上一个蚂蝗,他身上一个蚂蝗,好几个人得了疟疾,但是每次张队都要到山上去。”四一六队柬埔寨项目责任工程师李祥云说。就这样跑了一个多月,四一六队终于把项目拿下来。
  
  “我在前面走,你们在后面赶,张队他是这样做的。他从来不会只在后面挥鞭子。”四一六队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朱貌贤说。
  
  张国华身先士卒,干部职工自然也是干劲十足。四一六队用十二年的时间,实现了从职工“没底气”说出去,到说出去都会觉得“很神气”的单位的转变。

[NextPage]


  
  勇于开拓创找矿“锡田模式”
  
  地质人对“找矿立功”有一种天然的追求。能为国家找大矿、找好矿,一直被张国华视为职责所在和最大梦想。
  
  2003年,四一六队全面完成国土资源部“湖南诸广山--万洋山地区锡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共探获钨锡资源量25万吨。其中,“锡田矿区锡矿普查”探矿权范围内,探获钨锡资源量5万多吨,具有寻找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远景。
  
  然而,传统的开矿模式,国家投入资金巨大,运转周期长,矿产资源从大调查到开采,往往需要10至20年之久。限于当时国家专项资金的定位,想继续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大规模投入难度极大,继续扩大该地区的找矿成果,遇到政策和资金两方面的困境。
  
  当时,四一六队完全可以就此选择项目结题,提交成果资料完事。但是明知有很好的找矿前景,却迫于资金压力放弃,张国华认为这不仅对不住项目组成员,也是单位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
  
  如何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张国华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项目负责人几经商讨,决定大胆创新和尝试,积极引入商业资金。
  
  定下目标后,张国华几个月里不断跑省局、省厅、市局争取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级部门在多次听过张国华的汇报后,认可了他的想法。最终商业投资找矿取得了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批”。
  
  2007年8月,四一六队与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勘探开发茶陵县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协议”。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矿勘查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探明该地区属超大型多金属矿床。
  
  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这一成功的范例和找矿新机制,命名为“锡田模式”,即“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矿权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赢”模式。这是继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之后,我国地质找矿机制的又一次创新,为新形势下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成为我国地质找矿机制的“三大模式”之一。
  
  对自己“吝啬” 对家人苛刻
  
  在张国华妻子的记忆里,丈夫对职工很怜爱,对自己和家人却有些过于“吝啬”和苛刻。
  
  为激励大家出去找项目,张国华到任四一六队后,一改班子成员找到项目后抽取1至3个点的所谓项目“信息费”的“惯例”,在会议上明确提出班子成员不再抽取提成。
  
  他一心为公,敢肯硬骨头的形象在四一六队慢慢传开,感染了队里所有的干部职工,很多在外的技术人员主动要求回队上班。
  
  “首先提出来自己牺牲自己的利益,我看着这套班子确实想做事的样子,确确实实为单位着想,我就回来了。”朱貌贤2003年还在外给别人打工,后受到张国华的感召回队。
  
  在物勘院时,张国华和妻子同在那里工作,单位一次分福利房、一次建集资房,如果按照工作年限、工作资历和工作业绩打分,他们家肯定排在前面,可以挑一个好楼层好户型。但是两次张国华都要了其他职工选完后剩下的房子,一次是一楼,一次是负一楼阴暗潮湿的住房。为开辟湘乡市场,张国华动员妻子跑市场。妻子为物勘院开辟了一个稳定的市场,还创收300百余万元,但张国华却从没让她拿过业务费,工资按照单位正常标准发放,仅仅是每天有2块钱的自行车补助。
  
  到现在,四一六队的效益好了,张国华的办公室却仍然十分简陋:一台电脑用了八九年直到不能开机,修不好了才换掉;一张椅子修修补补了多次还在用……但他对职工却很大方,12年来,四一六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院内环境的美化、文体活动设施的修建、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12年来,四一六队花170多万元慰问和帮扶困难职工,解决了几十名零就业家庭的下岗职工的再上岗问题。
  
  职工生病请假时,张国华队长总会主动要他们多休息几天。但他自己却因常年在外出差,无暇顾及生活,常常饱一顿饿一顿,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2008年冰灾期间,张国华在赶赴与客户洽谈合作项目的途中,一边看资料一边走路,不慎摔裂了右骼臼骨。然而,项目还要跟进,张国华不顾医嘱,管不了是否会落下后遗症,他住院几天就跑回来,四一六队西院职工每天都能看到他拄着双拐上下班。
  
  正是因为张国华不畏困难的韧劲、公正无私的情怀、脚踏实地的精神,在四一六队,不管是满头白发的离退休职工,还是刚进队的青年职工,只要提起队长张国华,大家都会不由的伸出大拇指,由衷的表示爱戴和钦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