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成思危逝世:“我与广东有着深厚的情缘”

来源:南方网 作者:黄应来 赵琦玉 编辑:redcloud 2015-07-13 12:04:14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0岁。成思危被称为“创业板之父”,由于他对我国新兴的风险投资业做出奠基性贡献,也被业内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2014年,成思危在广东职工大讲堂上。吴伟洪 摄

  7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0岁。成思危被称为“创业板之父”,由于他对我国新兴的风险投资业做出奠基性贡献,也被业内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的逝世被认为是中国的重大损失。当日,网友与媒体自发发起对成思危的悼念与追思,微博、微信上有关他的链接转发和点击率都很高。

  “我与广东的情缘很深厚”,成思危生前数次说道。他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杰出校友,曾多次来广东调研、交流,十分关心广东的改革发展,并提出多项中肯建议。“广东要继续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广东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要充当内地对外开放的桥梁。”2014年4月2日,成思危在由省总工会、南方日报社主办的广东职工大讲堂上表示。

  在广东是求学成长

  “我是广东省总工会的老职工,1951—1952年,我在省总工会工作了一年。”在去年的职工大讲堂上,成思危欣然应邀作为主讲嘉宾,他在开场白里就提到他与广东有一番深厚的不解之缘。

  据成思危回忆,1951年,16岁的他响应中央号召,从香港回到内地,第一站便是广州,经过一番学习培训后进入广东省总工会工作。“当时广州解放以后,北方的同志和广东的工人同志因为语言不通没法沟通,都要通过翻译。广东工人听不懂普通话,北方同志听不懂广州话,所以当时中央从香港动员一批学者回来广州当翻译,我就是其中一个。”

  一年后,他又响应国家号召,以选调生的身份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无机物专业学习,后转到华东化工学院。47年后,他兼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99年起先后培养了多届博士研究生,为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2005年,成思危再次来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每到一处都驻足细看,留影纪念。他对母校民族建筑保存得如此完整感到非常欣慰。在致远石前留影时,成思危触景生情,回忆起早在学生时代就立下的报国志向,随口吟起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句。

  这句话对他影响深远。他曾给自己立下三条规矩: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每天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即使后来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不但没有打破这个规矩,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2008年11月22日,成思危校友再回母校,在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银监局、南方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08小谷围(岛)金融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强调,中国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停止金融改革的步伐,今后应该积极慎重地推进金融系统改革,沿着系统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应尽快推出创业板,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始终牵挂广东改革发展

  虽然不在广东工作,但成思危始终牵挂广东的改革发展。在广东职工大讲堂上,成思危表示,他很关心广东的情况,首先对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他说,广东过去30多年得益于改革开放,因为广东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信息、物流各方面都比较畅通,吸引外资也比较多,特别是珠三角发展很快。“广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谈及广东发展现状时,他说,广东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因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产业在广东已经很难存在了。“腾笼换鸟计划,也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是广东迫切需要推动的工作。”

  成思危现场也谈到了自己的思考,并对广东建言:“现在要做的是,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这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到过前海、横琴、南沙,这些地方现在在做的事情,都是对珠三角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事情。”

  此外,广东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引起了成思危的注意,这也是新一届广东省领导班子的工作重心之一,2013年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上升为全省性重大战略。对此,他认为,在广东省内,如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产业转移、替换,使欠发达地区尽快赶上去,这是广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广东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并且把开放和对内地的联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要为内地对外开放搭建桥梁。”成思危对广东寄予厚望。

  链接

  成思危与南方

  对于南方,成思危先生一直有着深切的关注。

  也许是南方人(祖籍湖南)的缘故,也许是在这里曾留下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美好记忆,成思危先生一直非常关注广东,关心南方报业,多次接受我们的专访,也多次前来参加我们主办的相关活动,让人感佩。

  2009年6月,先生以学者的身份访台十日归来,就接受了央视《面对面》和南方日报联合专访,那次访台成思危在父母的墓前久久拜祭,留下无可挽回的伤痛。母亲生前那三百封寻亲信,石沉大海,成了成思危心中永远不能褪去的遗憾。“谁会想到一分别会是这么久呢!”访谈时这一句话,仍犹在耳,锥心的痛。

  就在那次采访中,先生谈到作为著名报人成舍我的儿子,在香港秘密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且在16岁的那年做出割舍家庭、独自一人回内地的决定。那是58年前的一个进步青年追求人生理想的大胆决定,却从此与母亲永别。“离开家、割舍父母,心中当然遗憾,但我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如果历史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这样选择,忠孝不能两全。”听来让人动容。

  讲起父亲,成思危滔滔不绝,他说,政见不同的父亲一生坚持不干涉子女的政治倾向,不干涉子女的专业选择,不干涉子女的婚姻大事,这种开明的举动成就了成老先生的英明,也成就了成思危的辉煌。成家非常有意思:大姐成之凡在法国,三次参加法国总统竞选,她是一个艺术家;二姐成幼殊学的文学,她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充当新四军的交通员,后来还担任过南方日报政文部副主任,是南方报业的老前辈;大妹妹、小妹妹当年跟着父亲去了台湾,大妹妹成嘉玲学经济学,小妹妹成露茜学社会学。成舍我老先生的“三不政策”,成思危一直感恩于心。

  2012年2月,南方日报策划《风起南方——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当时虽已年近77岁,但在位于北京市朝外大街吉祥里的民建中央总部,成思危先生依旧精神饱满地接受我们的专访,思维清晰,言谈睿智。

  在那次采访中,言及那时一些对改革的质疑之声,成老引用了小平的话——“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力挺改革,掷地有声。随后他话锋一转又提出,应该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这才是正常的社会。其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把握和宽容开明之精神,略见一斑。

  成思危曾说,他是一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而在他心中,“幸福广东”不仅仅是指财富的丰盈,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和对民主的尊重。老人对南粤大地的深深寄望,让人感奋。

  2012年成思危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

  面对争论

  没什么了不起,不必大惊小怪。不同看法是允许存在的,但中央的方向非常清楚,那就是坚持走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贫富差距

  不搞劫富济贫,要让穷人变富。现在讲公平是时髦,但还是要注重效率,要严惩非法收入,限制灰色收入,更好地增加合法收入

  改革先锋

  广东要继续先行需处理好四个关系,特别是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首先要依法治官,官员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实际上就是依法治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