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了!”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老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永顺50多万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是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是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7月4日红网)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195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至2015年7月,湘鄂黔“三土司遗址”联合申遗成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永顺老司城申遗如愿“三级跳”,终在多元文化中绽放耀眼光芒,完成了一次响亮的世界表达,有偶然更有必然。
各类研究表明,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存中,老司城遗址乃“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土司文化遗存,这绝非浮夸。再加上作为曾经的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更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是现存的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大规模文物古迹,还是从历史演绎中可以探究的中国土司制度、区域民族自治制度,以及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信息,都有着明显的稀缺性,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对土司制度下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和谐共荣的历史还原,为维护处理当今世界范围内日益复杂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极具参考的治理样本。
当然,若没有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及媒体等各界合力而为,遗存在偏远山区、曾少有人问津的老司城,恐怕仍可能会被湮没于历史尘埃中,或不会如此举世瞩目。所以在老司城遗址长达五十余年的保护、申遗过程里,我们可以窥见某些“世界表达”的鲜明印迹,抑或是感受到一种不断向外延展的话语力量。
譬如上个世纪末,永顺当地在四年间,三次邀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共同发掘老司城遗址,发掘完成后,遗址轮廓得以渐渐清晰。且每次发掘时间至少一个月以上,为持续吸引社会科学界眼光提供足够空间,促使众多专家学者先后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角度全方位收集资料,进行实地勘测与论证研讨,多元化展示与阐述老司城遗址的独特魅力,为此吉首大学还成立了“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另外,媒体积极配合宣传报道,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向外传播;政府部门则有效跟进,引导进一步发掘,充当申遗的主导力量。如此多方合力,宛如老司城依山环水布局一般有章有法,步步为营“发现价值”,迎来世界热烈关注。
在某种意义上,老司城遗址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丰厚“家底”,也体现于考古工作者、政府部门及媒体等社会各界具有延展性的话语诠释中。而这一自我诠释式的表达,从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社会研究、政治治理、建筑科学、传播宣传等不同层面,透视出老司城遗址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当代价值。同时,这又构成了老司城文化遗存走向世界的独特话语体系,有如沈从文先生对湘西凤凰的笔墨浸润一般。
如今盛宴落定,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湖南已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历史性意义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正面现实,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十分艰巨。湖湘大地,中国乃至全世界,可能还有许多类似于老司城遗址的文化瑰宝,未被外界所知,有待正确发掘而重现其昨日的绝世芳华。这显然需要社会各界各就其位,认准了后坚持不懈,方法论上或可借鉴老司城申遗的“世界诠释路径”,一边在多级联动下科学布局,一边全盘激活社会所有力量,以不同视角与形态,向世界解读发掘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
文/王小杨
老司城申遗:中国土司文化的一次世界诠释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夏熊飞
2015-07-04 16:15:14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