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永顺老司城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2015-07-04 16:15:20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4日,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德国波恩决定,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等中国2015年申报项目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这是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是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已经拥有的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7月4日红网)
  
  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为五代至清时期土家族历代土司王治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荣获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土司制度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在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分布存在。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走向瓦解,经改土归流改革,过去由世袭首领家族统治的区域改为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管理的州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的存在和延续,对于近千年中国广大南方地区的统一稳定、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且交错混居,之所以没有出现非洲、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尖锐的民族历史矛盾,跟土司制度等古代政治和社会管理制度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司城遗址本身就是民族团结共处的活标本。
  
  各民族和谐共处,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央政府高度尊重土司区域的自治,这就为许多传统民族习俗的传承、融合、再发展创造了可能。这样的融合和再发展,也遵循了文化创造的规律,与之同时,也传承延续下来许多珍贵的古代各时期文化特征。
  
  据资料介绍,永顺老司城是一座保存完整、延续时间长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山城遗址,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在永顺老司城遗存周边,古代土家人留下的老司城古城及周边遗存与流行唱梯玛神歌、讲土语、跳毛古斯与摆手舞的土家村寨共存在同一个区域,形成了内涵丰富、自成一体的土家民族文化生态圈。除了在中心遗址区保留了体积庞大的城墙和建筑废墟外,老司城城区外围还保存了大量的相关遗址,包括射圃、博射坪、校场坪、润雅采石场、土司钓台、花圃、溪州铜柱等等,且至今还保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包括土王祠、祖师殿、摆手堂、若云书院、土家村落民居等地面建筑,文化内涵非常厚重而丰富。
  
  老司城遗址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助于提升遗址的传承保护水平。在提出老司城遗址申遗之后,省、州、县三级有关部门扎实工作,整合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学术研究机构力量,为申遗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有效经验。老司城遗址在被纳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遗址的传承保护模式和制度运行渐趋成熟,而今申遗成功,将有助于引进更高水平的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专家,积极开展相关主题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主题对话,扩大老司城遗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这反过来也将推动当地居民更为珍视遗址的存在,齐心协力加入到遗址传承保护之中。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司城遗址,旅游开发也将跃上一个台阶。国内外的大量案例证实,旅游开发与传承保护并不矛盾,通过旅游开发创造出就业岗位,带动所在地居民致富,让世界遗产的存续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居民切身利益实现密切捆绑,才可能形成最为有效、全民自发的传承保护氛围。如前所述,永顺老司城遗址无论在承载和传承的文化内涵上,还是遗址内容的形态上,都带有较强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相比国内其他知名景区、文化遗产有很强的异质性,这正是其吸引力所在。
  
  而从永顺老司城所处的地理区位来看,老司城遗址申请成功,也将盘活整个区域的旅游,提升规划档次。当然,这也需要从湖南全省旅游规划开发的角度,加快提升湘西各区域旅游景区整体的旅游开发质量,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精致化旅游产品,实施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建设。
  
  文/郑渝川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