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当年余彭年戴着白手套 暗访立珊专线的卫生

来源:红网 作者:黎棠 刘少龙 编辑:杨洁 2015-05-04 09:23:09
时刻新闻
—分享—

lih150551.JPG

5月3日,长沙,立珊专线第一任车队长任定一追忆余彭年。图/潇湘晨报记者朱辉峰

  红网长沙5月4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黎棠 刘少龙)1988年余彭年购买20台公交车,捐赠给长沙市政府。

  这批车投入了从火车站到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的线路,以余彭年的曾用名彭立珊命名,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立珊专线”。

  当年的立珊专线是什么样子的?5月3日下午,记者在湖南巴士公共交通公司一分公司见到了“立珊专线”第一任车队队长任定一。

  20辆“衡山造”客车组建车队

  “当时那已经算得上长沙最好的公交车了。”今年68岁的任定一说,当时车队组建,他成了第一任车队队长,当时他41岁。

  从车型的选定、接车、组建车队、人员培训,余彭年一直都密切关注着。“车型都是他(余彭年)亲自选的。”任定一说,当时那20辆公交车都是产自衡山客车厂,单节车厢,有前后两个门,27座,“当时要七八万块钱一辆”。

  最后车身选定用蓝色,远远的就能看见,非常显目。车身上有喷漆的字样“海外侨胞彭立珊捐赠车队”,“当时车身上不准许打广告,只有这些字。”任定一回忆说,车上的座位是金属架的,座椅上用的是人造革,海绵稍微有点硬。

  “立珊专线”当时作为一支单独的车队,从当时的公交公司挑选了最优秀的驾驶员、售票员以及管理人员。“当时,彭立珊对于专线的要求就是一定要保证服务质量。”任定一说,当时车队总共有26个人,除了3名车队管理人员,1名会计和1名出纳外,车队还有21名驾驶员和售票员。

[NextPage]

lih150561.JPG

2012年8月22日,长沙火车站公交车停车坪,工作人员正在对新一代立珊专线巴士进行检查,这些巴士即将投入运营。图/潇湘晨报记者华剑

  余彭年常回来检查专线运营

  1988年11月1日,“立珊专线”正式开始运营。当时票价为每人5毛钱,从长沙火车站到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当时客流量就很大了,坐车的人不少,主要是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任定一说,当时车队一共有16辆车(另外有4辆去了余彭年的家乡),每天有11辆在运营。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当时车队还统一制作了服装,分春秋装、夏装和冬装三套,“当时的西装还是很打眼的,很统一,给人感觉很好。”

  当时车队里的售票员彭炼钢回忆说,别的公交线路都是一台车配备一个驾驶员和两个售票员,但是他们车队人员紧张,只能一个驾驶员和一个售票员。

  任定一说,余彭年当时对于车队的工作非常关注,经常回来看看专线的情况,“突击检查”。有时候余彭年并不提前通知,从火车站出来就直接上立珊专线。“戴上白手套检查车里的卫生,如车门上方有个盖,打开之后里面是一些线路和控制阀,他就伸手进去摸,看看是不是干净。”任定一说,基本上余彭年对于专线的运营还是比较满意的。当时车队管理也比较严格,如果乘客有投诉有意见,车队都是要到乘客家里登门道歉的。

  [延伸阅读]

  了解“立珊”成为车队传统

  现在的“立珊专线”是从火车站到中南大学学生公寓,共有26台车,全是南车时代的高等级公交车,售票2元,车队共有50多名驾驶员。

  今年37岁的马力是现任“立珊专线”的车队长,他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公交子弟。

  “立珊专线”开通时马力读小学五年级。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不光捐赠了公交车,还建了喷泉、公厕等等。”马力说在当时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听别人说新的公厕和长沙以前又脏又臭的公厕不一样,“新建的那个公厕是香的”,所以他还专门去看了下。

  “延续到现在,仿佛也成了一个传统,每一个进车队的驾驶员都知道立珊专线名称的来历,并且想把当初保证服务质量的做法好好继承。”马力说。

[NextPage]

  【记者手记】

  他的慈善一直在路上

  5月2日凌晨1时25分,著名慈善家余彭年先生与世长辞。因其曾用名彭立珊在湖南更加广为人知,所以我更习惯于称呼他为彭老先生。

  看到彭老先生去世的消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彭老先生年纪90多了,仙逝也是人生常态;意料之外,是因为这么一位好人,上天理应眷恋,多给予一些岁月。

  我与彭老先生相识于2004年,当时他操办的“彭年光明行动”在内蒙古赤峰市启动。彭老先生邀请家乡媒体参加,作为一个湖南人,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彭老先生早年患过白内障,对失明的痛苦有着很深的感受。他了解到全国有很多患者因白内障而失明,这些患者大多因为贫困而动不起手术。所以这个名为“彭年光明行动”的计划于2003年11月开始实施。

  2004年6月8日,“彭年光明行动”启动仪式当天,彭老先生专门召集记者开会。他说“我做慈善不是为了出名,真的想帮助那些贫困的家庭,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

  当时,彭老先生虽然已有80多岁,但精神矍铄,走路很稳当,说话思路清晰,每一样事情都亲力亲为。对启动仪式现场的活动安排,看望患者等,都一一提出意见。

  2004年11月25日,作为“彭年光明行动”在湖南唯一协办平面媒体,潇湘晨报开始在湖南省征集1000名家庭贫困的白内障患者,这些患者将得到免费救治。

  彭老先生宣布:“我们将对贫困地区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服务。”免费内容有6项:提供病人手术前期检查费用;提供病人眼科手术费用;提供病人医疗期间所需药品费用;提供病人手术期间的吃饭、住宿费用;免提供病人检查、手术期间的来回交通费用;为病人手术购买医疗保险费用,使每个病人健康有保障,无后顾之忧。他强调:“这6项免费措施不花政府一分钱。”

  为什么还要提供交通费呢?彭老先生对我说:“有些贫困患者很穷,即使知道了这样的公益活动,可还是来不了。做慈善就是要做细,充分解决贫困患者的负担。”

  “本来答应年前只做1000例手术,但看到湖南乡亲的急切盼望,我决定‘彭年光明行动’2005年元月中旬挥师长沙,为潇湘晨报的100名读者送光明;春节后再继续到湖南送光明。”这是2005年元旦彭老先生对我说的话。

  此后,我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彭老先生率领他的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彭年光明行动”。他的慈善活动一直在路上,没有终点。

  斯人已去,他的精神应该永远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与缅怀之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