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湘潭高新区转型升级“新常态” 更新产业格局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罗斌 编辑:谢瑞仁 2014-12-22 09:06:0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综合讯(湘潭日报记者 罗斌 通讯员 刘澜)今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新常态”成为又一个热点关键词。“新常态”意味着新变化,对于已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湘潭高新区来说,产业发展首当其冲。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突围而出,高新区在实践中探索着自身加快转型升级的道路,力图在“新常态”下谋划一张更加富有活力的高新产业蓝图。
  
  产学研推动“智造”转型
  
  继今年7月湘潭高新区与湖南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后,10月31日,湖南大学黄守道教授带队的20多位专家教授,带着近百项科研成果与湘电新能源、迅达集团等30多家企业相约湘潭高新区。围绕机电一体化、先进矿山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发展核心,双方就技术攻关、技术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一对一、零距离的热烈讨论。
  
  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湘潭高新区把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作为产业突围的一大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新区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上做了大量工作。每年与高校开展各类互动40次以上,仅去年园区接洽高校教授领衔项目就达16个。其中,山里来食品科技公司与湖南大学合作研发的“混合乳酸菌发酵鱼制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项目获得了科技部2013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支持。
  
  今年以来,湘潭高新区更是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并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湘潭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力图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旨在通过项目对接,有效缓解企业的技术瓶颈,为该区内各企业技术转型与升级奠定基础;全方位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特色研究优势与技术服务实力,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通过各种平台不遗余力地推动产学研结合,借智引智深度合作,一大批中小科技型企业因此受益,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攻关能力连上台阶,逐渐成型的核心竞争力让他们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幅提升;力推具有高新特色的苗圃企业培育机制,一大批成长性极佳的种子企业迅速生根发芽,科技成果转化明显提速……
  
  在这一系列的生动实践中,大大小小的企业通过紧密合作,不断延展和丰富着湘潭高新区的产业链条,而高新区也通过“智造”,从内部也延展出一条看不见的活力蓬勃的“智造”链条,推动着各个产业的自我革新。
  
  “‘智造’中蕴含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高新区始终坚持的核心竞争力”,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颜晓媚介绍,在近年来高新人的诸多有益探索中,这是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最有效,也是最现实的办法。
  
  人才战略提速强区步伐
  
  “怎样通过高效合理的技能来推进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怎样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积极推动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研究和开发?”……这是日前,在湘潭高新区高层次人才评审答辩会上的发问。一场别开生面的答辩会,吸引了来自湘潭高新区不同行业的38名高科技人才提交了申请,32位科技人才入选高层次人才评审答辩环节。最终,18人通过初审,将接受专家评委团的评审。按照《高新区人才奖励办法》,获奖者将获得5至20万元不等的奖励以及每月2000至5万的津贴补助。
  
  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高新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的一个生动图景。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市场风云变换,人才是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人才的竞争决定了发展的高速。高新区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将其提升到了战略层面,作为高新区产业突围的一个重大举措。
  
  近年来,高新区在人才工作上动作频频,聚集了大批高科技人才。德国柏林大学终身教授、湖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谭成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徐隆亚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的汇聚,挺起了“湘潭高新”科技创新的脊梁:1个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企业技术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在他们支撑下相继亮相。
  
  为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湘潭高新区制定了相关政策,明确了“项目+人才+资金”三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不仅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8所省内高校和院所建立了定期走访会商机制,还成立高端人才和项目的“搜采器”,开发专家项目数据信息库,积极对接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授。
  
  与此同时,湘潭高新区出台了《湘潭高新区促进企业发展知识产权的专项奖励办法(暂行)》、《湘潭高新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奖励办法》、《湘潭高新区人才奖励办法》等10个政策文件,以优惠政策聚集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园区,重奖服务园区发展的高端优秀人才,人才强区的步子越走越快,人才集聚的磁场越来越强。
  
  引导转型更新产业格局
  
  10月22日,2014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近年来频频发力,并稳居国内风电整机制造商前五位的湘电风能有限公司,也携其在海上风电及低风速山地风场两大领域的风电机组技术盛装亮相。
  
  这无疑是一次精彩的亮相。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通过产品中标及合同预订创新营销、深度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等一系列措施,湘电风能牢牢把握住了技术优势,在过去两年国内风机产能过剩,市场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之下,湘电风能不仅不愁销路,反而逆势而上,在世界知名风电制造企业云集的市场中突围而出。
  
  数年的时间里,湘电风能不仅建立实行了国际化大型企业营运体系,更在风机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持续发力。集团公司还以湘电新能源为载体,对国内外风电场、太阳能发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营运展开了更宏大的产业布局。
  
  作为高新区的龙头企业,湘电风能的逆势增长突破了企业个体的局限。一份数据显示,预计今年湘电风能自身可实现40亿元的产值,带动园区其他企业实现相关产值175亿元,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湘电风能带动了园区内世优、崇德等一大批配套企业共同深度融合发展。
  
  湘电风能及其背后的风能产业,是湘潭高新区在转型中创新、谋求突围发展的一个典型,也是高新区引导企业从单兵作战向产业链整合的转型走出的成功一步。
  
  “高新区的使命是什么?如何用市场的思维来做好市场?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新区一位负责人说,他们一直这样思考的,也无时不刻在向园区企业传达着创新发展的思维理念,引导园区企业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自我革新,不断刷新产业格局。
  
  “一手是有意识的引进,另一手则是有意识地引导”,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该区如今已经有包括铁姆肯、迅达集团、湖南能创、湘电莱特、银河新能源等在内的一些企业逐步地自发向这个方向转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