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烛光祭
作者:朱成山 李慧
我脑海时常浮现奥斯威辛集中营杀人墙前的烛光、美国浩劫博物馆的烛光、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儿童展厅的烛光、日本广岛和平祈念馆等无数跃动的烛光……烛光祭也契合中国人传统,如今照明电气化,但人们仍然没有倦弃蜡烛。
一、影视开拍举行烛光祭祀
1994年12月13日上午,南京首次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然而人们的祭奠并没有结束。
天色渐暗,人群向悼念广场聚集,社会群众身着深色衣服,医务系统白衣,宗教人士着黄色法衣,青少年学生是校服……近三千人聚集在电视片《南京大屠杀》开拍仪式现场,人人手捧红烛。其中有大屠杀幸存者,100多名医务工作者,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界人士,数百名师生,还有百名企业青年职工代表。
天色完全暗下来,大家点燃烛光,护着红烛从刻有中英日三国文字“遇难者300000”石墙前走过,走向墓地广场,面向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站立。屋顶平台上放着三只特制大红烛,直径约8公分,高80公分,点亮后特别显眼,隔广场呼应着广场对面3000红烛。
我应邀致悼念词,省电视台播音员李江红读《南京大屠杀》作者徐志耕撰写的祭文。最后大家将红烛摆放在鹅卵石上。其景其境,至今想来还是激动。这是大屠杀57年来首次举办烛光祭。
当天还有两场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片开拍仪式,上午是南京电视台纪录片《历史的见证——南京大屠杀》举行开拍仪式,我和《江苏戏剧》主编徐永伦任编剧。拍摄中,摄制组专门去台湾采访孙元良,拍摄“百人斩”军刀。下午,纪念馆又举行了吴子牛执导的电影《南京大屠杀》开机仪式,男主角是台湾演员秦汉。父亲是当年守中华门孙元良。女主角是刘若英,她带领两名儿童放飞了一羽和平鸽。我应邀写了一篇《祭酒词》,并在开拍仪式上宣读。这首小诗迄今还被南京和乐团作为配乐诗朗诵的作品,每年演出百场。
烛光祭祀结束后,工作人员为安全建议迅速熄灭,我却有点舍不得,对他们说,再等等,让烛光多亮一会儿。
[NextPage]二、五万市民的烛光巡游
2002年12月13日,大屠杀遇难同胞65周年悼念活动当天下午,人们在遇难同胞纪念馆再次集聚。李秀英、夏淑琴和来自台湾的幸存者王之民等大屠杀幸存者来了,日、美、加国际友人,南大、东大师生,机关干部和社区居民来了。
《安魂曲》低徊,红烛在大家手中亮起,人们集体默哀。5:30,千人烛光巡游队伍步出纪念馆大门,队伍最前是10位少女,手持“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5周年烛光祭”横幅。轮椅上的李秀英当年为反抗日军施暴被刺37刀,老人说:“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在南京任英语教师的新西兰人Tony参加游行,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日本福冈县江苏省民间友好交流团打出横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东铁路工会97名员工来到现场,每年今天该组织都会派员参加南京和平集会。来自熊本的日本留学生樱井忍,手捧着用紫金草花瓣做成的两个大大的汉字“和平”玻璃镜框,另一位日本青年人则举着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匾牌。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巡游队伍中有人高唱起国歌。“这是《义勇军进行曲》。”幸存者王之民老先生说:“在台湾,我们也唱。”道旁挤满了围观人群,沿途自发参与和平大巡游的市民有5万余人,他们从商店里买的都是白色蜡烛,红烛方阵变成白烛方阵。
巡游终点是莫愁湖边一小广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李秀英为“和平广场”四个大字揭幕。人们将蜡烛放在广场上,广场正中,一只大鼎内正燃烧着熊熊的大火。沿湖水边放置着65架钢琴,65名少男少女奏响了《和平颂》,5名白衣少女朗诵。
我举办巡游的灵感也产生于日本,我认为游行现场气氛热烈、群众性参与性强、影响辐射面广。建邺区在现场感策划上动了不少脑筋。65部钢琴是把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钢琴,还有乐器店钢琴都设法借了过来。这些钢琴,不仅数量多,体积大,而且娇气,搬起来还真的有点不容易。更为出乎预料的是,那么大规模的巡游队伍,非常有序,非常安静,非常有素养,一切很圆满。
[NextPage]三、守灵仪式上的烛光祭
自1994年开始举办悼念活动,每年12月12日晚,纪念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在馆加班,有时忙得太晚了,干脆就留宿在馆里,权当为遇难同胞守灵。经过几年,就成了一项不成文的约定,每年12月12日晚守灵。后来,我将这项仪式公开,邀请海内外和平人士、中日佛教人士参加,成为一项有意义有特色活动。
与悼念主题贴切且最有画面感的是烛光祭。最早的烛光祭从2009年12月12日晚开始,至今已坚持5年。当晚,馆内和平公园水上舞台,1000名小学生共同点燃1000支香烛,家长说,参与这样的活动,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得住。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克里斯蒂安?奥乐克斯等海内外友人,走上和平舞台,点燃舞台中间的“和平”红烛。有了第一次成功,我把它列入每年12.13系列活动中。
2010年,烛光祭改在纪念馆入口处悼念广场,摆放3000只红烛。3000名青少年参与。每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总是主力军,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历史教育,这是活动初衷。仪式开始前,韩国朴曜子女士跳起了和平舞。她手拿一枝毛笔,地上铺着一张的大白纸。她围绕着白纸翩翩起舞,然后在旋转舞动中落笔写字,最终写成了“和平”。
《安魂曲》烛光点燃,来宾们和孩子们一起手捧烛光,排成长龙,依次将手中的烛光灯,放置在台阶前的烛光阵中,使得烛光越放越多,越多越亮,空旷的广场上,形成了灯海。
在烛光祭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难题其实也不少,麻烦也不少,也没有人要求我们必须去做,完全是我们的自觉和主动。
2011年12月12日晚,第三次烛光祭活动,这一年选择在馆内的祭场举行,并且与守灵仪式同步,而往年我们通常是在烛光祭活动完成后,才移步到祭场或者万人坑遗址内部,举办为遇难同胞守灵仪式的。
在祭场举办仪式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名称相符,祭场进行祭祀仪式,再贴切不过;其次是祭场是个围合的空间,有长明火把台,毗邻“万人坑”遗址,容易出气氛;第三,祭场迎面的高大黑色花岗岩石墙中间,有一个直径为4米的白色花圈,可以为仪式所用;第四,这里有四角铜鼎,便于上香。
在这里举办仪式不利的条件是,没有任何灯光,周围一片黑暗,不太好布置仪式现场。为此,我们提前商量,派人爬上屋顶,将会标挂在高大黑色花岗岩石墙的上端,又在祭场的另一侧,加装一台舞台上用的追光灯,一束光线射在中间的巨大花圈上,其余光照亮了现场,加上长明火的微弱光亮,一强一弱的灯光效果,使得现场有着别样的气氛。聪明的遇难同胞纪念馆员工们,又在长明火把台四周的黑色花岗岩上,用烛光灯布置成“12.13”字样,与中间跳动的长明火,形成了互动的效果。
此次烛光祭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因为把守灵仪式与烛光祭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中日两国僧人现场诵经超度亡灵。首先是南京毗卢寺僧侣为遇难同胞诵经,接着是日本东本愿寺佛教研究所的山内小夜子等日本僧侣们用日语颂经,超度亡灵。最后,所有的参与仪式人员一起放置香烛,陪伴着象征遇难者的长明火,照亮“万人坑”遗址。
烛光祭连续三年换了三处地方后,终于有了固定地点,此后成了惯例和12.13系列活动的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