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晋祠水稻收割

来源:黄河新闻网 作者: 编辑:redcloud 2014-11-16 15:03:52
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30日,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300亩稻田内,一辆收割机来回穿梭忙碌收割。晋源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晋祠大米复产面积已接近3000亩,今年最高亩产预计可达1300余斤。本报记者 李春泽摄

  本报10月30日讯稻谷飘香,风光独好。今日,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300亩稻田内,一辆收割机来回穿梭在金灿灿的稻田里开镰收割。20多位庄稼把式分守在稻田间照应,不时扛着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往外运送,一派喜获丰收的繁忙景象。根据晋源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至今该区晋祠大米复产面积已接近3000亩,今年最高亩产预计可达1300余斤。其中,继北大寺村、王郭村等复产的基础上,今年东庄村、长巷村等又新增种植近1000亩晋祠大米。

  当日上午,在晋源区北大寺村,望着金灿灿的稻谷,丰收的喜悦挂在了64岁的庄稼汉李全生的脸上。李全生是北大寺村共计300亩稻田的“保姆”管理员。从开春的插秧季到此时的收割季,他从早到晚守着稻田,“喂”它们水、封堵开缝隙的灌溉坝口、查看水稻的异常情况。对于晋祠大米,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晋祠大米同天津小站米一起并称为“北米之最”。晋祠的水好,黑土地十分肥沃,稻田的生长环境好,大米的质量自然好。晋祠大米的特点是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素有七蒸不烂之说,意思就是大米热七次都不会发黏,吃起来香甜可口。

  去年,北大寺村的水稻收割于10月13日开始,300亩地收割了30万斤大米。今年收割水稻相对推后了十多天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恰逢闰九月,气候相比往年同期温暖,天公作美、水稻的积温充足、光合作用强、长势旺盛,最高亩产预计可达1300余斤,相比去年收获30万斤大米,预计只多不少。

  北大寺村的大寺荷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表示,该村完成收割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在此期间,每天收割的稻谷,都要在稻谷场进行晾晒,晾晒好的稻谷装入袋子中统一存入粮库、统一出售。除了北大寺村外,晋源区晋祠镇所属的晋祠大米产地的村庄也陆续开始收割稻谷。

  晋祠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因晋祠泉水浇灌而名,更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的美誉,吃起来“晋祠大米香喷喷、肉筋筋”。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环境、水源、土地等原因,晋祠大米濒临绝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晋源区在晋祠镇王郭村、北大寺村、南大寺村相继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先后恢复试种晋祠大米。截至2013年年底,晋祠大米种植已近2000亩,当年最高亩产已达1300余斤,口感品质接近过去的原汁原味,晋祠大米重获新生。与此同时,晋祠农场王郭村的千亩稻田基地,已实现了插秧、收割的机械化作业。

  据晋源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初,该区提出治理芦苇滩、恢复水稻田,将晋祠大米复产面积扩大为近3000亩。复种晋祠大米的消息重燃起村民的信心,东庄村、长巷村等村民,在撂荒的芦苇滩上割掉了芦苇草、栽种了水稻。

  此外,在今年晋源区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晋祠大米还特别要求,提升现有近3000亩晋祠水稻品质,重振“晋祠大米”品牌。

  ○延伸采访

  晋祠大米 独特黑土地上的珍珠

  “满目江南田,千家灌禾田。”这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笔下晋祠水稻胜境。而今,晋祠外北大寺村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面积达到了300亩。

  晋祠大米之所以好吃,一方面是由于这里独特的黑土地,这种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因此,在黑土地上生长的晋祠大米性微寒,呈弱碱性,符合人体体液呈碱性的需要,口感香甜。另一方面就是浇灌水稻的全部为晋泉水。

  说起晋祠大米,北大寺村的村民显得格外激动,他们说,大约从2009年起,北大寺村统一将地回收进行晋祠大米种植,还专门打过一口深水井,以恢复晋祠大米的品质。今年,村里还修了一套水渠灌溉系统,从晋祠北湖引来了水,让水稻可以畅快地大口“喝水”。

  北大寺村村民说,北大寺村的稻田地儿不平整,无法使用大型机械插秧,直到现在都保持着人工插秧。农村活计数插秧累,挑芽子的活更甭说。“一天猫着腰,干下来累死个人。”一位村民说,现在插秧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年轻人不想学。

  稻田长得好不好,关键看苗苗强壮不强壮,强壮了成活率就高。64岁的李全生就是北大寺村共计300亩稻田的“保姆”,每日的放水、查看稻田动态情况由他负责,一辆二八老式自行车、一把铁锹就是他巡查的工具。夏天,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为水稻灌水,担心水流到地头外,或是流动的水冲破了田埂,他开了水就得守在旁边,保证“上面流水,下面退水”,哪里漏水了第一时间用泥土封堵抢修。拿他的话来说:“没几个人能吃得了这份苦”。

  提起晋祠大米的香,众人七嘴八舌说起来,晋祠大米蒸出来后,在最表层的米粒肯定是“站”起来的,米香味儿浓郁,咬一口米有弹性、香甜,光吃米不用吃菜,那种味道吃过一次难忘记。如果回锅,大米也是颗粒分明,像珍珠一样,拿土话说就是“利利索索”的。还有北大寺元宵为证,北大寺村里“煮熟的元宵露八分”,为啥会“露八分”?米的质量好!

  大寺荷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表示,晋祠大米一两年内产出的都好,如果是新大米最好放上一段时间再吃,米更香甜。目前,北大寺村的晋祠大米还没有上市,新大米除了定量发给每户村民外,在本村的小广场附近也面向市民销售,因为量少,不做宣传推广,也不去市里。预计最快再有二十天,稻谷就能加工成大米。

  一个老晋祠人的大米复产梦想

  东庄村70岁的退休乡镇干部高它喜,有40年的晋祠大米生产管理经验,复产晋祠大米是老人多年来的梦想。东庄村从2000年几近停产到今年复种水稻,老人盼了14年,他是稻田管理的“总指挥”,他说这项工作“义不容辞”。

  老人告诉记者,曾经的水稻地头全部撂荒,被一人高的芦苇滩霸占了。前两年,眼看着王郭、北大寺等村子相继收回稻地复种水稻,他就一直琢磨着东庄种水稻的事。他经常会观察地势,考虑水怎么进怎么排。

  而今,区政府鼓励恢复晋祠大米种植,东庄村召开了会议征求村民意见,早已盼了多年的庄稼把式们坐不住了,极力支持复种。会议讨论的结果是复种,把大家的地收回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今年春,东庄村400亩撂荒地上,村民们一起上阵,齐腰高的芦苇草被一片片割掉,大型机械一遍遍去草旋耕。端午节过后,400亩稻田集结了50多名会插秧的庄稼把式。有的打秧、运秧,有的打地、流水、平整、抛秧、插秧……水光潋滟,天气晴好,撂荒了14年的芦苇滩上重现诗情画意的江南农耕图。

  高它喜说,未来3年,随着晋祠泉水复流工程实施,晋祠大米的大面积复产指日可待。为此,他起草了一份给相关部门的报告,希望在大面积恢复晋祠大米种植的同时,在东庄村开发成规模的稻田观光园区,栽种上100亩莲花,开辟一个70亩的养鱼池,和现有的240亩的草塘形成一个湿地公园,养上鸭和鱼儿……

  而今,老人和400亩水稻紧紧绑在一起,每晚必看天气预报,从育秧、倒苗、插种到开渠、进水、放水、打边条……每天必须要到稻田里走一走、看一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他说:“村里选我来管,大家都看着呢,我必须得给弄成功了。种庄稼不容易,得吃苦学,一年和一年都不样,三年学出来一个买卖人,一辈子学不会个受苦人。”

  水稻复产第一年,预期亩产400斤,但看现在长势,一亩收成可能会有五六百斤,亩产要想突破千斤还需要两年时间。不过,为了试验哪个水稻品种更适合这里的环境,东庄村今年共计栽种了五个品种的水稻,哪一种口感好、质量高,来年他们还会继续播种。

  对于稻田、对于晋祠大米,和高它喜一样的老庄稼把式,充满了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晋祠大米情怀。在金黄色的稻浪前,老汉一再说“晋祠大米不能失传了”,一时兴起,他抑扬顿挫地用地道的晋祠话唱起了《晋祠水晋祠米》:

  “要说哪好水,俺来告诉你。我们晋祠水哎嗨哎嗨呦……要说哪好米,俺来告诉你。俺们晋祠米!唉唉,好一个米呀!实在美呀!哎呀!好一个米呀!白个敦敦抓在那手心里。哎哟,软不丢丢那么大点的米,做出那个饭来香喷喷的,吸溜溜吸了一口香喷喷的,爱上那平川南北四十里。哎哟,好一个米哎嗨哟!”

  ○特写

  收稻人朱国平

  50岁的朱国平是太原市小店区杜家寨村人,每到晋祠大米收割季,他都会被晋源人邀请来收割大米,为北大寺村收稻谷也已经有好多年了,因此他还上了报纸和电视。

  10月30日9时许,在北大寺村稻田最东头,他站在收割机的最前方,双手紧握把手,收割机的“先锋”镰刀快速割下带杆儿的稻谷,它们被“吞”入机械后,通过一个传输皮带再分解,仅留下了沉甸甸的稻谷,稻谷再“坐”上传输带,通过收割机后方的圆形输出口,直接落入张开口的黄色麻袋中。

  这台收割机他操作了13年了,而且也只有他会操作驾驶。他说,北大寺村的水稻今年长势好,稻谷稠、产量高,增加了收割的难度。他解释说,因为稻谷稠了,收割机前进的速度自然会慢下来。今年这里最高亩产能达到1300余斤。相比于去年,稻谷最稠的地方每亩能多打200斤。

  随后,他还要开着收割机去东庄村等地帮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