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论新常态新机遇新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德睿 编辑:程赛 2014-10-13 16:30:33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这是党中央对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省委、省政府要求,要适应发展新常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精准发力,确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为地方政府,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全力实现新发展。
  
  适应新常态必须认清新内涵
  
  发展的新常态,是基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正确判断。“新”就是不同以往,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民生福祉;“常”就是相对稳定,稳政策、稳预期、稳市场、稳增长。“新常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方向性、决定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做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本质和内涵。
  
  新常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常态。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体量大了、家底厚了,群众生活也一天比一天改善。在此基础上,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顾名思义,中高速就是既不过速,也不失速;既要保持“忧患心”,坚持底线思维,实现合理的、适度的经济增长,又要保持“平常心”,坚持稳中求进,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促进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新常态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常态。就是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全面的中高端发展。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结构上逐步以第三产业为主体,需求结构上逐步以消费需求为主导,城乡结构上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收入分配结构上逐步提升居民收入占比。效益更加明显,实现企业盈利、产业提质、财政增收、风险可控。动力更加强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使市场作用充分发挥、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开放活力充分显现。
  
  新常态是重视民生民利的常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常态下,发展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实际增量仍然十分可观,能够拿出更多财力物力用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人民群众向往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质的教育、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我们既要大力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问题,又要从制度安排上促进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物质文化需求。
  
  新常态是绿色环保的常态。过去以“拼资源、拼环境、拼土地”来支撑经济增长,现在已经“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快经济提质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摒弃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减少对能源、资源、土地投入的依赖,努力走绿色环保之路,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能力提升来实现经济发展。
  
  新常态是安全稳定的常态。没有安全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本着对生命的敬畏,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强化责任,严格监管,完善制度,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必须牢固树立稳定是底线的意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
  
  其实,认清发展新常态的新内涵,就是要促进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三量齐升”,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适应新常态必须把握新要求
  
  毋庸讳言,当前有些干部理解和把握新常态还不准确、不到位。我们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说法,必须深入辨析,切实加以克服,特别是主观层面和工作层面存在的问题,非下决心正本清源、迅速导正不可。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唯GDP、不以GDP论英雄,不是不要GDP,不是不要发展。我国现在所有问题的核心,依然是发展的问题。常德市地处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仍然是基本市情;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巨大的发展韧性、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特别是当前,越是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是埋头苦干、促进发展的最好时机。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是不上项目,不是不搞建设。促发展、惠民生,必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必须抓好发展性、基础性、支撑性重点工程,特别是交通、水利、园区、城建等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一看到搞工程、搞建设,就认为是搞政绩,就框上一个政绩观不对的“帽子”。实际上,庸政、懒政、守摊、守旧是最大的政绩观问题,慢作为、不作为、无所作为是最错误的政绩观问题。为官一任,不能不干事,不能山依旧、水依旧、面貌依旧。从事经济工作,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叶公好龙。现阶段,项目建设不可少,重点工程不可少,必须以此来提振信心、改变面貌、促进发展。
  
  改进工作作风,不是不去外引内联,不是不搞招商引资。群众期待干部改进作风,各级各部门就必须立整立改、立说立行。在具体问题上,群众期盼的是什么?是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好,这就必须发展,不发展就不可能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群众反对的是什么?是乱作为、不作为,从来不会反对抓发展,从来不会反对干事创业,也从来不会反对正常的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转作风与抓发展必须两不误、两促进,不能“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不能什么都怕、什么事都不敢做,连正常的招商引资、正常的项目推进也躲躲闪闪。
  
  转变发展方式,不能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速下降,不能对经济发展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发展的新常态,核心是提质升级,路径是转方式、调结构,前提是保持一定的速度。有的干部把转方式调结构,片面地、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速下降,对经济发展不关注、不在意,是非常有害的。在国家层面,经济增速保持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而常德市作为中西部地区,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具有区域性、阶段性特征,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经济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意识,不是裹足不前、守摊子、混日子。在发展的新常态下,必须坚守底线思维,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决不能逾越安全、稳定、廉洁的底线。有的干部认为现在工作上的要求严、压力大,就产生歇一歇、看一看的想法。这样会导致一些工作和项目推不动,进度慢,见效迟。这样贻误的是地方发展,损害的是群众利益。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各级干部一定要做到敢于担当、一心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
  
  适应新常态必须抢抓新机遇
  
  当前,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不是空中楼阁,有很多现实的、可争取的、能把握的基础和机遇。我们必须提振信心,开动脑筋,努力抢抓发展新机遇。
  
  要抢抓国家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的机遇。今年以来,国家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实施“定向减税”、“定向降准”等财税金融措施,用好和盘活财政、金融增量和存量资金,支持服务业、“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业态发展,支持中西部铁路、水利、能源、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这对常德市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利好因素。
  
  要抢抓“实施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机遇。今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常德市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成员,是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带,国家有一系列的项目、政策支持。解决路的问题、水的问题、生态的问题,有了难得的条件、机遇和平台。像黔张常铁路、常岳九铁路、沅水高等级航道、水利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都列入了建设规划。
  
  要抢抓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机遇。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是最大的结构调整。目前,常德市的城镇化率为44.4%,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潜力大、空间大。今后一个时期,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国家已经陆续出台户籍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将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增长,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拉动力。
  
  要抢抓改革创新、简政放权的机遇。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税收、商事、投融资、行政审批等改革大力推进,为地方政府赋予了更大作为空间,也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今年1至8月份,常德市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就达1.6万户。后续各项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潜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持续稳定的良性轨道。
  
  要抢抓惠民生、促发展的机遇。国家明确要求,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以带动有效需求,补上投资短板,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污染防治等民生工程的实施,既能惠民生,也能稳增长。
  
  要抢抓沿海产业转移加速的机遇。沿海地区受资源、环境、劳动力的约束,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而且呈逐步加快态势。当前,市场信心也正在逐步恢复。一些大中型企业正在寻求新一轮发展契机,常德市等中西部地区则正是他们的主攻方向。
  
  适应新常态必须促进新发展
  
  能否适应新常态,能否促进新发展,还得靠改革发展的实绩来说话。
  
  要以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动力。就常德市而言,既要落实好上级的改革政策,又要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园区管理体制、土地经营制度等重点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规范化、制度化、治理现代化,基本路径是简政放权、横向整合、纵向下移、责权利匹配,基本原则是积极稳妥、保护干部职工利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向常德流动,努力打造区域发展增长极。
  
  要以项目投资增强发展后劲。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发展,项目是支撑、是抓手、是向导。特别是内陆地区,近年来消费低迷、出口不畅,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关键支撑。没有投资就没有希望,没有投资就没有来势。当前,要顺应新常态下提质增效的要求,提升投资的含金量和有效性。要扭转增长过度依赖扩大投入、投入过度依赖要素消耗的发展模式,用新项目、新投资来促进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要坚定不移地上项目、稳投资,集中力量推进忠旺铝材、华侨城、保利集团、万达广场等重大项目落户常德市,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引领科学发展。
  
  要以创新创业释放发展潜力。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成果众多,创新创业氛围正在形成。在新常态下,常德市必须突出创新创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支撑带动作用,以壮大创新创业主体为核心,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切实降低“门槛”、破除制约、筑好平台、优化服务,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正创业的人创好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创新创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把人才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逐步转变以引为主的传统人才开发模式,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新理念,切实增强人才培养开发的效率和适用性。
  
  要以基础建设打牢发展根基。在新常态下,要促进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常德市而言,必须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和建设铁路、航空、水运、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交通网络,构建周边城市2小时交通圈、市域内1小时经济圈,打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同时,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实施城市“三改四化”(路改、水改、棚改,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和农村安全饮水、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加舒适、更加宜居的新常德。
  
  要以民生改善检验发展成效。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民生,发展的成效要靠人民群众来评判。改善民生要顺应人民群众由保证“生存”转向追求“生活”的新趋势,坚持民生优先,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民生工作优先谋划、民生事项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促进民生普惠,既维护大多数群众的共同利益,又照顾到少数群众的特殊利益;坚守民生底线,多扶危济困、雪中送炭,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主攻民生重点,及时解决就医、上学、就业、住房、社保等群众最急迫、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公平的服务。
  
  文/周德睿(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副书记、常德市人民政府市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