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湘江,是我省的母亲河。她在养育三湘儿女的同时,为支撑湖南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严重透支,环境污染一度十分严重,资源亏缺问题逐年凸显,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省委、省政府接过历史交给的接力棒,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指出:湖南绝不要有污染的GDP,带血的GDP。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提出:保护和治理湘江,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地干下去,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今年,省政府两次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湘江治理与保护工作。对“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有力有序推进,推动“一号重点工程”更好更快见到实效,确保湘江流域饮水安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
为全面反映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新进展、新成绩,全面完成“一号重点工程”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坚定信心,9月1日,省环保厅组织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记者深入湘江流域沿线郴州、衡阳、株洲、湘潭、娄底等重点区域,对五市所辖三十六湾、水口山、清水塘、竹埠港、锡矿山等环境综合整治现状进行采访报道。本网将陆续刊发由湖南日报记者采写《聚焦五大重点区域 推进一号重点工程》系列报道。
郴州:壮士断腕整治源头污染
以前,人们常说“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事;如今,矿山环境污染整治更难,简直难于上青天。
9月1日,省会主流媒体记者驱车数百公里来到湘江主战场之一的郴州市临武县“三十六湾”,走进这个有“小香港”之称的神秘地带,了解这里蝶变之后的面貌。
车子沿着狭窄的山路蜿蜒爬行,穿过悬崖峭壁上的小道,峰回路转,颠簸不停,山林寂静。
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三十六湾主矿区山顶,放眼四周青山叠翠,蓝天白云。昔日车水马龙、流金淌银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打响第一炮,整肃三十六湾
郴州是湖南有色金属之乡,三十六湾矿区位于临武县城北面,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含门头岭、塘官铺、两江口、转水湾、发米江、南极岭等区域,涉及临武县万水、麦市、香花和楚江四个乡镇和东山农林场所,是湘江水系舂陵江支流陶家河(甘溪河)、猴子江的发源地,为铅锌多金属矿区,主要贮存铅锌、锡、钨、铜、金、银、锂、铟等九类22种多金属共生矿产。
郴州市环保局随行人员告诉记者,三十六湾矿区矿产开发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这里处于采矿鼎盛时期,悬崖峭壁上布满了蜂窝似的矿洞,梯级选矿工场依山而建,貌似布达拉宫,各种简易工棚鳞次栉比,四十几条索道从这个山头连接到那个山头,索道上的斗车装着矿石、机器设备、生活用品和矿工,穿梭不止;白天人声鼎沸,晚上灯火通明,被当地人称为“小香港”。
据了解,这里的悬崖峭壁之间聚集了来自江西、贵州、河南等9省的10万淘矿大军,当地矿主们疯狂地开挖一种物品——铅锌矿。这里还流传这样一句话“挑担石头,出山卖钱”。当地干部介绍,这个小小的地方竟出了6名亿万富翁,几十个千万富翁。
巨大的财富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灾难,不少人带着金灿灿的财富走了,留下了黑漆漆的矿洞和满地数以万吨计富含重金属的尾砂废石,成为污染湘江源头的“定时炸弹”。300多个采矿点让整座青山千疮百孔,非法采矿产生的废水毫无遮拦地倾泻而下,随意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经山洪冲刷流入河道;锌、铅、锡、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浊流,经三十六湾两江口奔泻至湘江二级支流甘溪河。
地质灾害频发、非法采选猖獗、污染触目惊心,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和环保部对郴州三十六湾挂牌督办。空前的压力下,三十六湾整治已无退路,省政府多次向郴州市下达“死命令”,三十六湾被列入国家和我省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五大区域之一。
8年前,郴州市启动了长达18个月、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坚决彻底的集中整治行动,对“三十六湾”香花岭矿区矿点实行“休克疗法”,出动上千人次进山清理,取缔炸毁69家采选矿,清除选厂、“毛毯厂”420多个,烧毁厂棚2870间,炸毁非法电杆1146根,拆除炸毁设备3500台件,刑事立案29起,拘留87人,以壮士断腕之勇、排山倒海之势,彻底摧毁了三十六湾非法反弹的矿点、选厂,7万余名矿工返乡,终于使这个昔日疯狂的山村沉寂清静下来。
当年参与组织实施集中整治行动的临武县政府副处级干部石传文对当年的“摧毁行动”记忆犹新,在利益的驱动下,300多个采矿点只有10多家有证开采,因无序、非法开采和污染严重,被视作湖南矿业秩序整顿和污染治理中“最难啃的骨头”,给集中整治带来了很大阻力。一些矿老板曾扬言“谁敢来砸矿就要整死谁”,个别矿主还在夜里打电话“警告”石传文“你断我的财路,我就要坏你官运”,甚至说要拿钱买他的人头。行伍出身的石传文义无反顾地执行政府的“金牌令”,带领执法行动组进驻三十六湾重灾区,将位于万水乡发米江村已成气候的“发昌龙道(矿)”一举炸毁,打响了集中整治“三十六湾”行动的第一炮,极大地震慑了非法采矿选矿者,非法矿主纷纷撤退。
“矿产以及相关带动产业,虽然平均每年为临武县财政收入增加1亿元左右,但如今治理则需要30多亿元,这带血的GDP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石传文深有感触地说道。
绿色转型,风雨过后见彩虹
“休克疗法”的治矿风暴之后,临武县建立了巩固“打非治违”的长效机制,采取“政企联动、区域联防、属地管理、行业监管”等一系列措施,组建了一支长期驻扎矿区的矿山综合执法“别动队”,日夜巡逻,守护青山绿水。
“源头不治,湘江难清”。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瞿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对环境整治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之势,不惜代价,重点整治,从不姑息迁就”。
郴州有色产业历史悠久、产业链长,重金属污染遍及各县,五个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几乎全有。2010年,三十六湾矿区及陶家河流域污染治理被列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2年,郴州市被确定为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20个重点防控区域之一。
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群策群力,转变发展思路,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务,对环境质量恶化、出现水污染事故的,予以“黄牌警告”,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力推进三十六湾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改善生态环境。2013年,该市共完成封山育林2065公顷,人工造林357.6公顷。通过项目推动治理,陶家河流域沿线山地已经恢复了生态植被,流域的地表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矿业经济转型,也成为了主政者们的共识。瞿海介绍,郴州市相继建立起湖南有色金属价格(郴州)指数体系、湖南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国家石墨质检中心等有色金属“五个一”高端战略体系,为资源优势变竞争优势搭建平台。
2012年,“湖南有色金属(郴州)指数”编制成功,向全球正式发布了钨、铋、锑等9种有色金属的相关指数, 为郴州谋取有色金属特别是战略小金属的全球定价权和话语权,迈出了关键一步。
如今,驱车行驶在三十六湾,一路都能看到新种的树苗,一片片嫩绿中生机无限。郴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杨汉祥告诉记者,三十六湾矿区经过治理,脆弱的山体被一株株绿色幼苗满满填充,矿区河流水质从全线超标到短期季节性超标,部分河流淤塞危及到沿岸村庄的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破坏的植被得到恢复,部分尾矿库安全隐患突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部分重金属污染区域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
控源治本,让百姓喝上安全水
由于长期非法开采选矿,大量废水、废渣、直排陶家河、甘溪河、猴子江和东山河等湘江流域源头,给当地及下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郴州市明确了区域污染治理的总体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控源治本、分步实施,重点解决环境风险突出、威胁群众健康的关键环境污染问题。
三十六湾是陶家河的源头,源头不严格控制,流域下游治理将成为一句空话。该市除继续加大矿区重金属治理项目的推进力度,从源头切断污染源,还大力实施矿山覆土复绿,防治水土流失,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办法,落实矿山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增强大自然自身修复能力。
2011年至今,该市共投资3775万元用于建设陶家河流域饮水民生应急保障工程和陶家河流域桂阳段、嘉禾段饮水工程,已解决香花岭镇8800多人、桂阳县花果村1835人、嘉禾县龙潭镇42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经过连续多年的集中整治,水质有了初步改观,河道沉积物、悬浮颗粒物明显降低,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了逐步解决。
瞿海市长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强化民生应急保障工程建设,加大对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以集中供水为主、优先就近采取水库取水、综合引用自然泉水或自流井等分散供水方式,建设集中式生活饮用水设备和输配管网,确保流域内居民能喝上清洁干净、安全饮用水。
目前,通过郴州市委、市政府多年不懈努力,这里环境整治初显成效,矿山环境出现了由乱到治、由散到合、由粗到精、由黑到绿的转变,满目疮痍的山峦开始披绿,浑浊不堪的河水逐渐扬清,一幅山清水秀的迷人画卷又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但,郴州三十六湾环境污染治理依然形势严峻,任重道远。记者在现场看到矿区山沟积满碎石,甘溪河流域被尾矿废砂淤塞,将大片农田淹没,周边人口的饮水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据环保部门专家介绍,三十六湾流域土壤修复、河道疏浚及后期治理资金仍有数亿元缺口,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国家专项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