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铲除“腐败文化”是一场持久战

来源:红网 作者:徐云鹏 编辑:司马清 2014-09-09 00:03:06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4日,微博“倩大爷是双鱼座”晒大闸蟹图片,并称“学生家长送的,不要说我肤浅,我更喜欢人民币”引发网民关注。其所晒大闸蟹为扬州产的“华东生态大闸蟹”,其本人被质疑为扬州教师。随后,博主将该微博删除。“纯属玩笑。”5日,博主再发微博对此事做出“说明”,但30多分钟后,该微博也被删除。(9月8日《京华时报》)
  
  扬州一幼儿园老师微博晒收礼大闸蟹,并毫不讳言“更喜欢人民币”,“炫腐”、“羡腐”甚至“笑贫不笑贪”、“笑廉不笑腐”现象屡屡出现,腐败俨然成了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家长借节日之机给老师送礼,无非是希望老师将教育、看护等权力资源向孩子倾斜。普遍的权力寻租反映了腐败文化的根深蒂固,究其根源还在于权力失控的普遍化与常态化。因此说,彻底铲除“腐败文化”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
  
  其实,搞腐败的未必都是实权力在握者,凡是遇事先琢磨搞好打点疏通,总是把请客送礼放在到前头,同样也是腐败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老师授贿。剖析当前腐败处于高发势头,社会消极腐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家长制”、“官本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封建主义影响仍顽固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彼此心照不宣并支配行为的“潜规则”。
  
  “潜规则”的流行,腐败文化的滋生蔓延,不但扩大了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也使全社会的道德状况集体滑坡,腐败被日常化、合理化,人们既对腐败行为切齿痛恨,又对腐败获利羡慕有加,诚所谓“羡慕嫉妒恨”。现实生活中,不贪不占、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人反而会被孤立、排挤和打击。那些善于通过找门路、疏通关系行贿而办成大事的人,被人们羡称为“有本事”、“有门路”、“有眼光”。那些贪官和行贿者一旦马失前蹄,落入法网,“他后台不硬”,“太倒霉”便成了释词。正是受腐败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开始随波逐流。
  
  而腐败文化的存在和流传,更泯灭了人们对法律的敬畏,“高压线”变成了蜘蛛网,为腐败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既制造了众多“成功者”,又吸引了大量的效仿者,助长腐败之风漫延。因此,铲除腐败文化,最关键的是加大力度严惩腐败分子,无论是谁,无论官居何职,都毫无例外,使腐败分子的腐败成本远远高于其预期收益。唯有实施强力震慑,才有利于斩断了腐败文化形成与传播的链条,遏制腐败之风的漫延。
  
  除了加大反腐力度,还要从根本上建立起持久有效的权力控制机制,切实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晒在阳光下、罢于公众监督的视野,保证公权力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规范运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矫正一些人扭曲的价值观念,培养“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正义感。
  
  反腐败斗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及其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不可缺少的内容。让廉洁文化成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题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决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扎实努力。切实铲除腐败文化,大力倡导廉洁文化,必须在全社会深入传播廉洁风尚,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让腐败文化消弭于无形,促进廉洁自律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反腐倡廉宣教职能,科学整合现有反腐倡廉宣教资源,扩大廉洁教育的范围和实效,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将廉洁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夯实反腐倡廉建设的社会基础。显然,彻底铲除“腐败文化”,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文/徐云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