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文理不分科了?”、“英语一年能考两次了?”、“文体特长生不加分了?”、“自主招生考试改在高考以后了?”每个问号背后都渗透着教育主管部门的全盘思考,也将影响未来青少年的应考策略和健康成长。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9月4日上午正式发布,这也被视为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高中不再分文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等改革措施引起广泛关注。
从宏观上看,这次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每一个“家”的切身利益,我们这个“国”的发展大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9月4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发布会开始。(新华网郭小天摄)
中央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在201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多次作出重要指示。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8月29日,习近平又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一方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透露,对于《意见》,习近平不仅主持召开了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和8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在这期间,还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以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和如此高的频率来讨论和审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足以说明习近平对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视程度。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
已故建筑大师梁思成生前曾做过一个讲演,标题是“半个人的时代”,谈的就是文、理分家导致人的片面问题。
近年来,也有人呼吁学生应该“文理兼强”。此次《意见》提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在招生录取机制方面,此次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说,这次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第二,记录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可以扬长避短。第三,每门课程学完即考,称之为“一门一清”。同时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这样是可以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表示,国家提出取消文理分科,目的不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符合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这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教育改革“牛鼻子”工程的高度重视,因为它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将在今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开,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
回应“寒门难出贵子”:让农村学生有机会上好大学
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杜玉波称,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很关注。增加农村学生上大学特别是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从目前录取情况看,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包括本、专科学校,与城市学生大体相当。但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多种因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
杜玉波表示,这次改革将采取两项倾斜政策:第一项是,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从2012年启动,到今年已扩大到5万名,覆盖22个省份的832个贫困县,今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11.4%。第二项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
杜玉波强调,希望通过以上举措,不仅要让优秀的农村孩子有大学上,还要上好大学。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农家子弟有实现梦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