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弄拉模式”让荒山蜕变绿洲 创新林下经济致富梦

来源:红网 作者:陈思怡 编辑:何冰 2014-08-25 23:17:31
时刻新闻
—分享—

弄拉模式成全国石漠化治理典范。

(弄拉模式成全国石漠化治理典范。)

石漠化治理见成效,弄拉荒山变葱绿。

(石漠化治理见成效,弄拉荒山变葱绿。)

当地村民着力经济发展,打造旅游产业,青山上寺庙香烟不断。

(当地村民着力经济发展,打造旅游产业,青山上寺庙香烟不断。)

  红网南宁8月25日讯(特派记者 陈思怡)8月25日,2014年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广西林业行采访团走进马山县石漠化治理示范点古零镇弄拉屯,六十年前,这里山穷水尽、林草枯竭,石漠化灾害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亮起了红灯。如今的弄拉,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综合治理,逐渐形成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药、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了“农户+公司”助农增收的好模式,被广泛称之为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
  
  “弄拉模式”塑造石头山中的葱郁绿洲
  
  8月25日上午,阳光晴好,蓝天白云下的弄拉,被群山环绕,郁郁葱葱的树木茂盛葱郁,空气清醒。红网记者随同记者团队一同走进这个马山县石漠化治理的示范点。弄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韦小古向记者介绍,全屯有25户人家125人,承包耕地面积3.06公顷,山林面积295.6公顷。
  
  在弄拉石漠化地质博物馆,记者了解到,在20世纪60年代时,弄拉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荒粮缺,弄拉人饱受石漠化之苦。到了20世纪70年代,弄拉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开始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同时,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修建沼气池,使这里原有的灌丛、荒山恢复成繁茂的森林,并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被称为“弄拉模式”。
  
  原来恶劣的石山区环境变成了石漠化地区的一片绿洲,弄拉全屯人口125人,承包耕地面积3.06公顷,山林面积295.6公顷。在石漠化治理中,弄拉屯大力发展林果和中药材种植,柑桔、枇杷等果树种植面积达40多公顷,金银花、两面针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多公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被誉为“天然氧吧”,同时成为石漠化山区环境绿化的生态示范区,与国家重点防护公益林区,马山县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称号。
  
  “通过治理,现在这里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前有着天壤之别。”弄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韦小古说。
  
  推广“弄拉模式”封山育林 让荒漠重现青绿
  
  韦小古向记者介绍,马山县现有岩溶地区土地面积163017.2公顷,其中石漠化土地48181.8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9.6%;潜在石漠化土地61590.2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7.8%。马山县岩溶土地面积占广西岩溶土地面积的1.95%,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03%,是广西石漠化严重的县份之一。石漠化导致岩溶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丧失,已经成为马山县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是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源。
  
  有了弄拉屯开的好头,马山县按“弄拉模式”在全县推广治理石漠化,进行了以封山育林、石山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工程措施。至今,全县累计完成石山封山育林面积88930.7公顷,人工造林1333.3公顷,有效地改善了大石山区的生态环境。
  
  马山县还严禁砍柴、挖蔸,积极发展生态能源,减少薪柴消耗量。马山县林业局局长张大成说,“到2008年底,马山县共推广沼气池45088座,跟新省柴灶、煤灶9.3万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0户。”此外,2002年以来,马山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面积9.8万亩,其中荒山造林面积6.6万亩,退耕地造林面积3.2万亩。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林,减少了对表土层的破坏,减少了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的发展。
  
  2008年6月时,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弄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面积8481公顷,涉及14个村,157自然屯,涉及人口8000多人。目前,全县推广“弄拉模式”自然保护小区建设29个,涉及9个乡镇,总面积为13273.4公顷。
  
  打造绿色产业新格局 助力百姓脱贫致富
  
  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百姓也从中受益。去年马山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6%。封山育林后,马山县在山上大种树,在林下下功夫,组织当地农民发展林下种养,在林业生态扶贫上迈出了新步子。
  
  以弄拉屯为例,上世纪60年代起,该屯就对所属山头地块进行科学划分,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育林规划,实行“山上坚持封山育林,山腰造林、种过、种药,平地种粮”方针。到目前为止全屯有林面积1862亩。环境的切实改善,也为当地百姓的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生机。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马山县以弄拉屯为例,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建成了以枇杷、黄皮果、李果、柑桔、柿子、龙眼等为代表的水果基地和以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苦丁茶、青开葵为代表的药材基地,以及以竹子、任豆树、椿树等为主的石山区用材林基地。
  
  马山县林业局局长张大成介绍,马山县将培育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林下产业基地,力争3年内全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的林下经济产业10万亩,形成规模化效应,实现年均效益每亩1000元以上。
  
  弄拉生态旅游景区迎来20万游客 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
  
  如今的弄拉山林茂密,翠竹摇曳,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全屯森林覆盖率高,是个天然大氧吧。弄拉夏季日平均温度在23—24℃之间,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
  
  2008年时,当地经济能人李光荣牵头,弄拉村民自发成立了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合力发展起了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保护环境和群众致富共赢之路。弄拉屯有林地2975亩,耕地46亩,大大小小的弄场12个。计划将全屯的3200亩土地都建成旅游景区。
  
  “弄拉旅游模式最大的卖点就是天然浑成的生态体系。”马山县林业局局长张大成告诉记者,弄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亿元,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不放一炮,不砍一棵大树。
  
  张大成介绍,弄拉生态旅游景区将于今年年底式对外开放,除了弄拉自然保护区原有生态风光,弄拉人还在山上修建了普陀寺的人文景观,以及周边服务设施,这些和弄拉的传统文化、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去年就已经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2013年,弄拉生态旅游景区春节已接待游客3万多人。据预测,全面开放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可保持在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可达2000万元以上。
  
  “以山林入股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农民既离开山林又从山林获益,深受欢迎。马山县很多地区的地形和弄拉屯相似,也建立了29个生态小区,准备按弄拉模式发展,全县的森林旅游业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马山县林业局张大成局长表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