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灾区中的正能量

来源:新华网 作者:白靖利 曹凯 编辑:何冰 2014-08-05 22:47:26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5日电(记者白靖利 曹凯)进入震区已经两天,总有一些人与事让人感动,从背着食物连夜从昭通、文山、昆明甚至广东回到家乡参加抗震救灾的村民,到家中受灾却毅然赶赴灾区运输物资的武警战士,再到淳朴乐观、自助自救的灾民。悲伤还在,但大家已经开始站起来。

  8月4日,记者在鲁甸县城至龙头山镇的路上见到大批前往灾区方向的村民。几经询问得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从昆明、文山、昭通赶回来救灾的。

  尽管已经走了一早上,但快步行走的杨美能和代开荣仍然没有停下的迹象。他们都是龙头山镇龙井村村民,现在昆明打工。杨美能提了两大袋子食品,有面包牛奶等等,代开荣则抱着两箱方便面。

  “听说家里出事了,我们老乡全都回来了。”杨美能告诉记者,他们连夜开着面包车拉着七八个老乡一起赶回家乡。但是车子到了鲁甸县城后无法继续前进,只好步行。“按照这个速度,晚上七点左右我们就能到家了。”代开荣坚定地告诉记者。

  在车流和人流穿行的路上,有一位穿着白色背心的小伙子引人注目。小伙子名叫常道奎,并不是鲁甸人,但是他从4日下午就开着摩托车来到现场载人。据他介绍,上午已经从灾区拉了两名伤员出来,还送了三名救援人员进入灾区。

  “刚才拉了一个人,以为我要收钱。”常道奎有点委屈地告诉记者。他很遗憾,汶川地震和镇雄滑坡他都在外地,没能参与救灾。“这次家里发生事情了,怎么着也得尽点自己的努力”。

  同常道奎一起来到鲁甸参与抗震救灾的“外乡人”还有他的两个朋友。4日中午12点左右,记者见到繆家辉和李正富的时候,他们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也没有吃饭。他们开着重型挖机,连夜从昭通赶到灾区。他们谦虚地表示,老板人好,让他们开着公司的机器来参与救灾。

  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此次地震受损严重的龙头山镇翠屏村。在青山社,64岁的老社长李国发正在带领社员们生火做饭,饭菜很粗糙,酸菜汤、南瓜汤和稀饭。但在地震灾区,这已经弥足珍贵。

  记者了解到,做饭的粮食、油盐都是青山社到翠屏村街上赊回来的,总共有500斤大米、10斤油、20斤盐,这些粮食可以支撑300人左右的青山社区三四天左右。

  “家家的炊具和粮食都被埋起来了,不能让大家没吃没喝的。”已经当了34年社长的李国发认真地告诉记者,“我们社是村里受灾最轻的,政府现在主要精力肯定都在救人上,我们必须自救。”

  武警云南总队曲靖支队通信股股长巨洪刚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他们向灾区进发的第一天,路过一个村子,村民们纷纷拿出水果让他们吃,“不吃就不让走”。

  这样的故事很多,李国发所在社的“大锅饭”有不少就提供给了路过的救援人员、疲惫不堪的返乡村民。“他们吃就行了,我们再去想办法”。

  李国发有4个儿子,在昆明工作的大儿子带了两大包食物和十几个手电筒回家。“一路走一路发,到家的时候食物只剩下一小点,手电筒也只剩下一个。”李国发笑着告诉记者,最后那只手电筒也送给了连夜回家的灾民。

  各方力量齐集鲁甸,武警曲靖支队战士王天贵是鲁甸县龙头山镇银屏村人。他家在这次地震中也损失惨重,房屋全部垮塌。尽管第一时间就得知家里受灾的消息,王天贵还是服从命令,驾驶车辆往返于昭通市、鲁甸县和沙坝村之间,尽职尽责运送物资,至今未能到家里看一眼。

  在记者的再三请求下,腼腆的王天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起不能回家救灾,王天贵表示不遗憾:“我是一名军人,必须要服从命令,运送物资就是我的工作,也是在抗震救灾。”

  已经当兵五年的王天贵说,家里人都没事,就很安心了。“房子倒了可以再建。但如果我不是军人,肯定会选择回家救灾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