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记者施雨岑、吴晶)“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8月3日16时34分,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4分钟,正在埋头处理昆山爆炸救援工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平接到中国地震台网的短信速报。
“震源不深,破坏力较大,而且该地区人口密度不低,所需救援力量应该不小。”望着办公桌对面的救灾标记地图,王平迅速拨通云南省红十字会的电话,确定需要马上调拨的救援物资和救援力量。
地震发生后不到1小时,第一批救灾物资已经装车。“昭通正好设有物资储备库,里面总会储备的物资基本都用上了,还从昆明补给了一些。”赈济救护部灾害管理处处长吴宏军说。
生命救助,容不得片刻迟疑!通过“火线”联络,中国红十字会的赈灾行动争分夺秒:
地震3个半小时后,中国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全国各分队集结完毕,等候调遣。4日15时,中国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首批41名队员已经到达震中开展应急救灾工作。8类21支国家级搜救队集结完成,随时根据灾情发展向灾区进发。
地震4小时后,云南省红十字会已向总会传来赈灾需求表——根据标准规范,10张表格分门别类地列出救灾物资的来源、种类、数量、需求地点和发放情况等。
“救灾物资不能浪费,我们会根据灾区报来的需求,加上前方工作人员对灾区的评估,再决定后续加拨的救援物资。”负责表格统计的苏婷说,有了这些表格,每一个储备库里的每一笔物资,来源、去向也都清清楚楚。
整整一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楼内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到事故或灾害来临,这都是我们的工作常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新闻发言人姚立新说,“除了云南震区,一部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还在昆山爆炸事故救援一线,我们在那里设置4个采血站点和40多名专业志愿者,还有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的专职人员。”
筹资与财务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接待着一位又一位赶来捐款的民众。临近下午1时,北京外国语学院学生康派前来捐款,工作人员向其发放了感谢信和“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后,将她带来的800元捐款以及相关个人信息录入了电脑。
“这些捐款将用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救灾和重建工作。”姚立新说,灾后重建完成后,我们还将邀请捐款人代表回访重建项目,同时向社会公开捐款使用情况。
临近下班时间,地震发生已过24小时。截止到发稿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楼内灯火通明,各地的爱心捐款还在源源不断涌来,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旧在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