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是凤凰涅槃,还是化为灰烬?——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谈出版与纸媒

来源:多彩贵州网-贵州都市报 作者:刘佑清 赵惠 编辑:redcloud 2014-08-01 17:33:41
时刻新闻
—分享—

  “我现在是个三不像的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龚曙光自我调侃。

  这位曾经当过大学老师、酒店老板,后来又转型当报人,并创办了《潇湘晨报》的湘人,坦言自己并不喜欢现在的身份——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传媒”)董事长。

  2010年10月,这家成立近2年的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国第一支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

  “我更喜欢一种纯粹的职业。”龚曙光说,但他现在却是商人、文人、官员三不像的人。

  尽管口中说着不喜欢,但并不影响他对所在行业的了解。

  昨日,龚曙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但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思维敏捷,逻辑严密,并且切中要害,一针见血。

  他所在的中南传媒,旗下有传统报纸也有新媒体,从他的经历,或许可以了解传统媒体甚至整个传统出版行业的现状和突围路径。

  谈身份

  更喜欢一个纯粹的职业

  记者:您曾经当过大学老师、酒店老板、评论家、报人,您更喜欢哪种身份?商人还是文人?

  龚曙光:最不喜欢现在的身份。说我是商人吧,我没钱;是文化人吧,我没作品,近年没有创作也没评论;是官员吧,没有级别,站在哪个行业看我都不太像“人”。

  我更喜欢一种纯粹的职业。在大学里面当个老师,每天上上课,有足够的时间带研究生;当一个纯粹的商人也很好,今天亏了钱就割肉,明天赚了钱就长肉,这也很痛快;一个纯粹的官员也很好,因为他没那么纠结,他做事有他的尺度,有他的法规,在中国官员受人尊重,也很好。做任何一个纯粹的职业状态都很好,唯独不好的是现在这样几不像的状态。

  记者:您在之前的经历当中有几次跨界的身份转换,做得都特别成功,有什么秘诀吗?

  龚曙光:其实,做任何事,在我看来,它都有终极意义,意义的大小与你做事情的大小没有关系,但是与你的投入程度有关系。

  我说我就喜欢做饭,很多人不相信。原因很简单,我认为在人生中,最容易带来创造快感的是做饭。比方说黄瓜,你切片炒,我就尝试切丝炒,你配葱姜,我就清炒,用黄瓜丝打蛋汤,如果好吃,那么创作的快感就实现了。

  我每次跨界都做得有滋有味,命运推到你面前的是什么活你就去干什么活,与其和命运抗争,不如顺从命运的安排!我做饭都能实现快乐,做别的事也会实现快乐,你不就是要让自己开心吗?饭吃完了,吃得很开心,怎么没价值呢?报纸每天卖出去,大家认为还不错,你怎么会不开心呢?现在员工收益在增加,读者也认为你的书不错,你怎么会不开心呢?你一定要去做中石化董事长才开心吗?中石化还天天挨骂呢。

  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这种做任何事情都有价值的心态,你就不太会失败。你要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件事才会成功,否则的话你就做梦吧。

  谈纸媒

  从内容到经营,纸媒都要有一个涅槃的过程

  记者:很多都认为纸媒正在走下坡路,或者干脆认为纸媒必死,您的观点是什么样的?

  龚曙光:什么东西都会死,地球都会死,所以纸媒必死无疑。但所有死得早的纸媒都是自己没做好,死得晚的纸媒则是做好了。因此,内容决定你的生命周期。

  贵州都市报和我们潇湘晨报差不多,都是主流媒体,但若一份媒体在话语权,在价值观,在新闻品质方面独特性不多,就决定了这个媒体即使在当地是好媒体,在业界也有一定名头,但是仍然缺少独特竞争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它就不会成为读者的刚需。比如《纽约时报》,它所提供的内容是刚需,所以不管是纸的方式呈现,还是屏的方式呈现,读者都要。

  尽管中南传媒后来并购了红网,又做了大湘网,通道也很多,但是目前除了红网之外,在影响力上要替代潇湘晨报还不够;从经营方面,红网也不能替代潇湘晨报,所以潇湘晨报也还是面临着一个“死去还是活着”的问题,还面临着是“凤凰涅槃?还是烧为灰烬?”的问题。

  我是一个忧思比较重的人,多年以前已经做了布局,所以尽管今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潇湘晨报马上死掉的可能性不大,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有转型成功的可能。

  记者:那么您觉得怎么做可以转型成功?

  龚曙光:大家知道,报纸的汽车广告是近年广告下降最大的,虽然潇湘晨报的汽车广告也下降了50%,但是潇湘晨报从整个汽车行业中拿到的份额却增加了,它通过别的广告形态和营销方式,把份额做大了。

  又比如房地产,像贵州这个地方,纸媒的广告中房地产占的比重很大,当房地产出问题,报纸的生存也会有问题。我们可以比较早地采取了新的经营方式,把房地产行业收益由单一的平台广告变化为多种经营方式,比如房地产的代理销售等等。你的报纸房地产广告可能会下降,但来自于房地产的收益却仍有可能增长。

  从内容到经营,纸媒都要有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

  谈新媒体

  “澎湃”或许会走得更远

  记者:最近“今日头条”和“澎湃”两款手机APP都比较火,您比较喜欢那一款?

  龚曙光:现在作评价的话为时尚早,但我觉得走得更远的可能是澎湃。毫无疑问,澎湃现在做的新闻,第一是有品质的,他们有巨大的内容团队;第二是弥补了现在纸媒无法突破的某些限制,像这样具有独特性的内容,毫无疑问会带来读者,带来关注。有读者、有关注就有消费,他的商业模式就没问题。但澎湃如果不把握好尺度,就有可能死得更快。

  谈文化产业

  传统出版还有10到20年的回暖期

  记者:许多餐饮、养殖、乳制品行业都并购了文化企业,今年上半年国内文化传媒产业共发生约125起并购重组与战略性入股事件,总交易金额达1000亿元,这是对传统文化企业的冲击吗?

  龚曙光:热是好事,热过头是坏事。行业内的人去主导行业内的投资是好事,行业外的人去主导行业内的事是坏事。养猪、养马的,挤牛奶的,做饭的,修车的,都来投文化产业,只意味着文化产业这个词已经很光鲜,已经被资本关注,这是产业发展的征兆;第二,这么多的业外人来投,意味着其他的行业不好,其他的业外人看好这个产业;第三,意味着我们这个文化产业的形态还不成熟,发展路径还不清晰,以至于外行都认为它能干。

  我认为资本大面积、短时期涌进文化产业,喜忧参半。对于长期从事这个产业,而且有志于在这个产业中成为中坚的公司来讲,忧大于喜,因为它大幅抬高了资本市场对这个产业的估值,增加了产业并购的成本,延缓了产业优胜劣汰的节奏,而且绝大多数的业外人肯定是热闹之后偃旗息鼓(当然也有成功的)。

  我认为,自己的行业都做不好的人,怎么去做好其他的行业?你一直是做饭的,现在要做电视,我不知道你的本事从哪儿来。

  所以,我不太看好业外所谓的转型资本来干文化产业这个活,我认为不大可能干好。

  记者:您认为传统出版业的现状如何?龚曙光:我们处在一个传承和更替的时代,既可以享有传统出版丰富的成果,又可以同时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丰富成果,而且这不是谁压倒谁的问题,它可能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里都并行,我今天想读书可以找到书,明天想用屏就可以用屏,在既往的媒体交替时代,这也是很少出现的状况。比如甲骨文被替代的时候,甲骨文就没有了,活字印刷也是这样。

  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想读书的人有越来越丰富的书读,新的媒体所提供的内容资源越来越多,这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我们当下处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出版都在创历史新高的时代,历史上没有这个时代,未来也不敢说有这种时代。

  记者:您如何看待传统出版业的未来发展?

  龚曙光:我在四年前提出“振兴传统出版”,是指在一个新的数字时代,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时代,去理解传统出版的价值,去激活传统出版的资源。

  当时很多人可能觉得要么我是为了抢眼球,要么是为了迎合行政主管单位,或者有人认为是没有口号找口号,其实当时我自己认定的传统出版,它应该还有10到20年的回暖期,我们现在的图书市场占有率、利润率都有大幅提升,这个结果或许表明,确实存在这么一个回暖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