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激活教育扶贫的一江春水

来源:红网 作者:龚鹏飞 编辑:夏熊飞 2014-07-25 15:56:53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天,湖南省委统战部在红网“同心会客室”,主办“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的教育扶贫嘉宾访谈,这一凝重的话题,鲜活的事例,感人的场景,发人深省的对白,激荡起一个时代对于农村教育同心工程的殷切呼唤。教育扶贫,对于圆梦中华而言,无疑是一桩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情。
  
  实践证明,扶贫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场伟大斗争,扶贫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模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稳则中国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强则中国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富则中国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智,则中国智,正是基于国家的宏观视角,对发展观认识的不断升华,教育扶贫成为了一种时代工程。
  
  教育扶贫,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种路径选择。教育扶贫是一种扶智,也是一种扶稳,是一种扶富,是一种扶强。它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它关键是要集合全社会的关注力,集合全社会的慈善心,铸造一种强大的刚性机制,把抚今追昔的一种精神关切,化为一种机制。教育扶贫不能成为“房间里扔皮球那样一种游戏”,它应该是可以循环的同心理念,可以复制的创新机制,可以持续的多赢模式。
  
  制约教育扶贫的“肠梗阻”在哪里?当郭美美们数十个“爱马仕手袋”和赌场一笑,惊讶人们的视线,人们知道教育扶贫的机制故障在哪里;当富人们遛狗时与宠物惺惺相惜,而不肯援手失学女孩一个铜板,人们知道了教育扶贫的道德缺陷在哪里;当“宅在屋子里的人”只汲汲于小天地的自说自话,自怜自惜,人们知道教育扶贫的精神危困在哪里。认清了这样的梗阻,对于教育扶贫的深度掘进是有莫大好处的。
  
  解决教育扶贫的深度掘进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成果,它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高地。著名作家韩少功在《论道德》一文中考察了西方的道德和中国的道德中的扶危济困,对我们教育扶贫不无启迪:“源自雅典和耶路撒冷的道德呈现理想化、法理化和均等化,不爱则已,一爱便遍及陌生人,就可远渡重洋、千辛万苦地去异国他乡济困扶危,常伴随这种刚性划一的行事风格,这种爱,接近中国古代墨家的兼爱”。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远比雅典和春秋战国的价值观丰富和先进。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矫正人们认识上的误判,道德上的瑕点,引导人们推己利人,帮危扶困,让教育扶贫真正在全社会有共同的心理思想基础,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教育扶贫离不开物质资助,当前,我们的很多烛光教学楼,我们的很多思源班、同心班,都凝聚了慈善人士的爱心。但愿有这种爱心的人越来越多。
  
  解决教育扶贫的深度掘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必须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扶贫的含金量。怎样让扶贫助学不再成为教育“四季歌”的悲情旋律,怎样让静水深流、让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起决定性作用,教育扶贫必须把“末端扶贫”和“源头扶贫”结合在一起,必须要创新机制,正如湖南省教育厅陈飞跃同志在访谈中反复强调的,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近年来,湖南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启动的武陵山区1+1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别开生面,为农村孩子免费培训一技之长,推荐就业。同心工程整合链接了校企工学,实行无缝对接,提升了农村孩子的素质,扩大了农村孩子的就业界面,确实功德无量。
  
  而点燃贫困少年的梦想,让他们觉得天高地阔,有雄赳赳的冲劲,这也是解决教育扶贫的深度掘进这个问题的根本目的。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也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关注,来助力。必须十分感谢我们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条件十分简陋、生活十分清贫的情况下,语重心长告诫孩子们:“不要以为生命有苦,它就不甜”“把苦难吞下去,让它变成力”,让时刻念叨“爸爸我想你”的乡村留守少年升起了梦想的翅膀。也需要全社会都守望那片大山,瞩目那些弯弯山道上奔跑上学的孩子。我们的舆论部门怎样为他们的现状和意愿鼓与呼,我们的文化部门怎样为他们奉献精美的文化产品?我们的城市孩子怎样一对一与他们开展心灵互动?这值得每一个社会人士思考。“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奉献是双向的,它是有情感,有温度的。
  
  有人说,贫困地区是中国发展的巨大跛足,这种论调真的应该接受重症监护了。我们高兴地看到,当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贫困地区是中国的靠山和后院。因为教育扶贫作为扶贫的输血工程,我们的时代给我们送来了这个“黎明的通知”。组装好教育扶贫的各种要素,激活教育扶贫的一江春水,我们教育公平的成绩单会越来越喜人,中国的扶贫之路会越走越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指日可待。这对于每一个“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而扪心自问的中国人,不是一种巨大的鞭策和期待吗?
  
  文/龚鹏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