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经济“稳”“进”新常态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缓中趋稳”,国家统计局如此形容上半年的经济“答卷”。一个“稳”字表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
今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承受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在一季度经济增速创下6个季度新低之后,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会否“失速”的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一大热点。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同比增长1.8%,增加307万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间相对平稳运行。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也呈现稳固的特点,夏粮连续11年丰收,增长3.6%。居民收入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3%。
这些经济数据,基本符合市场“企稳”预期,表明在稳增长政策逐步发力的作用下,经济运行初显企稳迹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当日一口气用了三个“稳”字概括: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升。
盛来运认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五稳”上,就是增长趋稳、就业总体稳定、物价基本平稳、农业稳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在增长速度徘徊在预期目标附近的同时,上半年中国经济也有“新进展”。盛来运当天还表示,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节能减排等五个方面结构调整都稳中有“进”。转型升级也稳中有升。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长,“势头非常好”。
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新进展,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则认为,7.4%的经济增速还是很高的,并且是在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的,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的准确体现,也是中国预期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经济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除了GDP增速出现反弹、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回升,此次“半年报”的一大亮点就是中国经济韧性得以体现。
早在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指出中国经济是有韧性的。在不久前一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度强调,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民生都有新的进展,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所谓的韧性体现在缓冲空间和回旋余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居民消费价格、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等均运行在合理区间,体现出中国经济韧性的这一特点。
三驾马车“两升一稳” “结构调整”呈现亮色
除了经济增速保持平稳态势,“结构调整”成为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抹亮色。结构调整至少有三个考察维度。从经济结构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力量。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从投资结构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工作报告高于第二产业。
整体来看,上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两升一稳”。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出口增长由7%上升至7.2%,1-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前五月的17.2%触底反弹至17.3%,而1-6月消费增速则平稳于12.1%。
关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负的2.9%,负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的韧性体现在内需拉动经济的潜力上。在外部环境持续错综疲弱的情况下,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内需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上半年对GDP增幅的贡献高达102.9%。
潘建成分析说,虽然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下,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在往下走,但中国投资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可以提高,如城市地铁、水利工程和养老产业等。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6月份可以说是“稳增长”效应继续更为明显表现出来的月份,无论是三驾马车走稳,还是PMI逆季节性反弹、信贷投放节奏加快,都将缓解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了稳定的预期,企业就有信心去投资和扩大生产,银行就有信心去放贷,居民就有信心去消费。
消费方面,虽然从目前情况看,八项规定等政策带来的政府消费泡沫挤出拉低了消费数据,但这是消费向正常回归。中国消费真正的潜力在民间,在于从衣食向住行的消费升级过程中。
“挖掘消费潜力是稳增长的另一抓手。”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传统消费形势并不乐观,要侧重从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出发,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中国经济的韧性还体现在结构调整中。盛来运表示,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的提升,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中国民间的消费潜力。
虽然经济在政策托底下有好转迹象,但考虑到目前国内外需求增长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增长动力再平衡。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专家常欣表示,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现递减,而消费也没有非常明显的起色。因此,短期内可能不得不继续依靠投资这架“马车”。 常欣认为,如果不得不依靠投资,就应考虑投资结构的重构,寻求更加平衡的增长动力结构。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认为,应继续通过政策利好弥补市场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拉动有效投资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更好带动民间资本;另一方面,宏观政策要进一步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造空间。
中国经济韧性还体现在就业对经济增速需求刚性的降低。在一些学者看来,中国政府过去一直强调要守住某个增速,其关键在于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都对应着一定的新增就业。
过去一段时间,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呈现出窄幅波动的态势,但就业始终稳定。盛来运16日透露,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1.8%,增加307万人,就业总体稳定。
经济增速回落而就业稳定的“秘诀”在于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比的提升。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5%,比第二产业高出5.2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速超过工业,这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大变化,也是经济缓中趋稳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盛来运表示,服务业增加值近两年增长速度加快,“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这种趋势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各个方面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盛来运还谈到,结合国外的实践,我们发现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可能会促使经济增速放缓。因为服务业的产业链条相对短,投资的强度不如工业,劳动生产率短期来讲也不如工业,服务业的增长短期之内不一定能弥补工业增速下行带来的影响,这也可能使增长速度趋于下滑放缓。但是,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的增长波动相对较小,这种转变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强,有利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回顾过去两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点,比如增速放缓,稳定性增加,投资也处于增速换挡,消费保持稳定,就业形势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同时稳中向好,这些特点我们认为与中国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结构上的巨大变化是有紧密关系的。应该重视这种趋势性的变化,顺应规律、顺应经济发展的大势,因势利导,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以带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记者解释说,虽然服务业单位劳动力创造的GDP远没有工业那么高,但服务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是制造业的1.3倍。他表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态势的“巩固”是经济增速下行影响未向就业传导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期叠加、经济转型,压力动力并存
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在上半年暴露无遗。矛盾困难之下,投资减速、工业减速、出口减速,导致GDP增速连续三年多放缓。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放缓态势明显,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销售额下降6.7%,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也出现了往下调整的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陈彦斌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底部回升的迹象,但势头并不稳固,房地产的低迷是今年经济下行的关键因素。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测算,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度已经达到30%,占居民家庭总资产的比例更是高达70%。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是今年全社会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并且房地产销售的低迷,已经蔓延到上游的钢铁水泥和下游的家电家具等多个行业。
“中国房地产的市场结构性调整,可能会在今年四季度和2015年给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拖累。”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示,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很多重工业的产能过剩、打击企业投资意愿。目前“微刺激”的措施,可能不足以抵消房地产下滑对经济的拖累。
房地产市场的分化调整,短期来看确实对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压力。不过,盛来运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这种调控从长期来讲,既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健康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当被问及2014年全年外贸形势,中国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以“十分艰巨”回答记者。海关总署10日发布了2014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数据。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12.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下降(同比,下同)0.9%。其中,出口6.5万亿元,下降1.2%;进口5.9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6306.1亿元,收窄6.5%。
对于中国外贸面临的复杂形势,郑跃声将当前挑战归纳为四大方面:首先,传统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向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转移在加快;其次,发达国家制造业从国外回流;再次,人工等生产成本要素持续提升,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最后,贸易摩擦的加剧抑制着中国出口空间的进一步扩大。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向记者表示,中国下半年进出口料保持平稳,“根据现在国际国内形势,百分之六、七的出口增速应该说是正常的情况”。
在分析下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时,盛来运表示,“形势仍然比较错综复杂,既有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回升的动力,也确实有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从影响因素来看,“三期叠加”的影响仍将持续,结构调整的阵痛在传统行业、在传统领域还是比较大。但是综合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要远大于下行的压力,改革开放和创新继续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今年政府出台了很多改革政策措施,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应、效果也正在显现。“即使是从面临较大挑战的出口和房地产领域来看,出口增速在最近几个月温和回升,房地产降幅收窄。从以上这些情况来看,我觉得下半年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较快增长还是有条件的。”
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乃武认为,经济增速换挡之后,中国仍有可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经济年均增长率7%到8%之间。“我国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强劲的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成为实现中高速增长的驱动力。”
胡乃武表示,换挡,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更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换挡。在换挡期间,政府在着力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按照这三个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换挡期的增长速度比以前放慢了,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却比以前明显提高。(综合新华社 人民日报 中新社光明日报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