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谈到为什么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价格翻番,为什么不少惠农强农政策最后变成了“空中楼阁”,王文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流通和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肠梗阻。如果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总是“停在嘴上”,农业发展就会“营养不梁”、“末梢失灵”,必须打通支农最后一公里。
王文强:农业政策、农业服务只有落实在农户的家门口、进入到田间地头,才能最终开花结果。如果农业政策始终“走在路上”,农业服务总是“停在嘴上”,农业效益没有真正“落在身上”,农业发展就会遭遇“肠梗塞”,出现“营养不足”、“末梢失灵”。
前不久我到永州调研,认识了种粮大户尹正东。打通最后一公里,他有话要说:当地年久失修的引灌区,政府刚重新疏通,几公里外大型水库的水重新引到村上的小型山塘,不用再担心受旱灾影响了,这原本是好事,可最终效果还是“零”,因为归口农办的标准化水渠,还是没跟山塘连通,现在靠村民自己挖土渠引水。
永州种粮大户王世杰:政府答应好的事情,不能开空头支票,打白条,不然这种粮食还是件难事。
我这还有一组数据:目前,湖南尚有3.75万个村,约占全省行政村83%的小型农田水利亟待建设。另外,我之前谈合作社时,提到的机耕道、晒谷场、贮藏设施等,都属于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范畴。打个比方,它们就好比我们身体里的“毛细血管”、“神经末梢”,它们不通,所谓现代农业、精致农业也就看得见、摸不着。
说实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作为农业公共性基础设施,农户没有意愿进行建设,随着集体经济在逐步弱化,村级组织也缺乏能力来做这个事。如果各级政府的公共产品投入只注重“大”、不注重“小”,只关注大项目,不抓末端、重细节、促衔接,往往就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在这方面,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台湾农田基础设施齐全,排灌沟渠配套,交通四通八达,全部由台湾当局投入;韩国中央政府对农业公共设施建设基本上全额承担。而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如果“最后一公里”出现梗阻,则会直接损害农户的利益。
我再跟大家说个真人真事。李卫东是山东寿光人,几年前到岳阳临湘投资近百万,包种了三百多亩蔬菜地,本以为靠着长沙这个大市场,自己的蔬菜可以卖个好价钱,可没想到将新鲜蔬菜装车运到长沙专业市场后,入场费、过磅费等种种费用达到2000多元,怎么算都是亏本
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要经过很多程序,但往往“最后一公里”坐地涨价,到消费者手中时,零售价比产地价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而消费者和农户都没能从中得到实惠。就因为“最后一公里”“寸步寸金”,流通成本太高。
这些年层出不穷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等现象,主要就是“最后一公里”不畅造成的。
王文强:目前湖南农产品流通“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现象交织存在,尽管中央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但到农民这一层面就成了“口粮农业”。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肠梗阻”,关键在政府真作为、实作为。
“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越到最末端就越要坚持,否则就前功尽弃。建议政府重点在完善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推进农超对接、健全农产品运输体系上作文章。各级政府深入农业发展的“末端”,倾听农业经营者的现实需求,当好农业的“引路人”、“解困人”、“贴心人”,充分发挥政府农业公共服务的导向性和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把服务农业的工作细化、深化、具体化,从根本上打通“最后一公里”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