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当好两型建设主力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郭勇 编辑:刘飞越 2014-05-06 09:13:17
时刻新闻
—分享—

  制图/李雅文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两型社会建设当仁不让的主力军。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在追求经济利益维持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利润和责任、公平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互动。

  两型化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资源利用的最大主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能源,以最小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可以极大地节约企业的成本,实现企业的高利润,这既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也符合相关者的利益。而在生产过程中注意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采用清洁化生产方式,也能为企业自身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是打造两型企业的关键抓手。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下,湖南企业正致力于一场固本强基的升级革命,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变,产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转变。而更加突出技术创新的地位,提升发展质量,是深化这场革命、做两型企业的关键抓手。要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尤其是废旧资源再利用技术,力求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率、低污染,把污染物争取在企业内部消化利用变废为宝。

  技术创新要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资源利用能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要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成本节约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提升资源管理利用水平。

  坚持走绿色企业道路,通过实施新材料战略、设备转型升级战略、清洁能源战略,进行产品和技术的一系列绿色变革。

  在环保管理的模式上,实现从生产控制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对企业环保设施实施“规划、设计、生产、产品”的全过程管理,环保设施不仅与装置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投产,而且还要给予生产装置同样的“待遇”,确保企业产品制造过程的清洁生产。在过程控制上,通过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延长装置开工周期、实施内部排污收费等技术和管理措施,从源头和全过程削减污染物总量。

  两型建设为新型工业化和企业转型指出了一条生态之路、和谐之路、可持续之路。

  目前我省生产力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正在经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这就需要企业主动担负责任,从基础做起、控制好资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开拓创新,发展绿色产业链带动企业整体发展。只有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补充中获得盈利才具有持续性,这也是两型企业得以快速成长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奠定“两型社会”的基本要素。

  (本报记者 唐爱平 整理)

  ■他山之石

  鲁北生态工业园的“循环之道”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境友好企业。

  鲁北集团的前身是1977年8月创建的无棣县硫酸厂,公司把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科学地开创出三条生态产业链,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体系。

  一是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循环、持续利用和有序利用。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海水“一水多用”。利用海水逐级蒸发、净化原理,在35公里的潮间带上,建成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大型盐场,“海水取宝、滴水不漏”,为国内盐业企业综合利用海水资源开辟了新路。

  三是清洁发电与盐、碱联产。既减少了生产环节,又节省了原盐运输费用,成为我国离子膜烧碱行业“盐、碱、热、电”联产的特色工程。

  这三条生态工业产业链的成功实践,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使传统化工产业完成了由“夕阳产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

  专家检测表明,鲁北生态工业园的科技、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贡献率,高出联合国推荐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一倍。

  池州海螺与自然融为一体

  池州海螺公司隶属于安徽海螺集团。走进池州海螺,青山绿水,时闻鸟鸣。海螺用事实证明,水泥企业也能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着眼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多年来,池州海螺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步步把企业建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到位、高效和谐的经济体,堪称水泥企业环境保护的典范。

  企业节能减排的最大亮点——余热发电。纯低温余热发电是海螺集团在国内水泥生产率先引进使用的新型工艺技术。目前公司拥有四台余热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4600千瓦时。年设计发电4.96亿千瓦时,可解决工厂全部用电量的近50%,年节约燃煤19.37万吨,每年可为公司节约电能消耗4.7亿千瓦时。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氛围。公司所在地属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升金湖边缘,公司按照“呵护环境、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生态环保企业”的理念,在选址时就特别注意企业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合,不断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保留了原有的数十公顷林地,使整个工厂布局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公司还高度重视美化、绿化工作,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93%以上,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郭勇

  (实习生 金慧 整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