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湘江保护与治理亟需破解资金瓶颈

来源: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作者:陈彬 编辑:杨洁 2014-05-05 14:35:17
时刻新闻
—分享—

001.jpg

  “保母亲河一江清水”,推进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今年2月,省政协与省政府充分协商后,将“加快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两个多月来,由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奔赴湘江沿岸6个地级市,展开调研。
  
  为准确、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调研组进行了两次暗访;为拓展思路,调研组前往科研院所了解情况,发放问卷,召开专家座谈会。
  
  扎实的调研催生清晰的认知。调研组发现,一方面,“一号重点工程”正在各地有序推进,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湘江流域水资源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另一方面,湘江保护、治理工作面临任务重、难度大,资金缺口大,技术落后等诸多现实困境,工业、生活污水直排湘江现象仍然存在。
  
  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调研组认为,在体制上,政府应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对破坏生态的施政行为,无论是在任上还是离任后都要严格追责,严格惩处。而对保护、治理资金紧缺问题,则可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设立保护与治理专项基金等。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主攻点”、牵住“牛鼻子”,采取综合措施。
  
  现将调研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言予以梳理,以飨读者。
  
  今年3月,湘声报记者跟随省政协“加快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调研组分赴株洲、湘潭、衡阳等6市调研时发现,各地的工作都在有序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苦于保护、治理资金的短缺,亟需破解资金瓶颈。

  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一五”、“二五”期间,株洲石峰区清水塘迎来了株冶、株化等一批中央、省属骨干企业。建国以来,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480多亿元。

  但由于企业粗放型、高能耗的发展模式,留下了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清水塘成为全国有名的污染区、湘江流域最大的污染源头之一。近些年,株洲市采取了壮士断腕的方式治理清水塘污染,但“三废”排放总量大、历史污染重的面貌仍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石峰区一名政府官员称,历史遗留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一般都较高,但作为社会公益性项目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按照目前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比例占30%,省级配套资金较低的情况,这些项目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010年至2013年,石峰区向国家发改委、省环保厅申报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16个,项目总投资43亿多元,获得国家专项资金与省级配套资金共约4.6亿元,但拨到位的只有近2亿元。

  省政协委员、省环保厅副厅长王会龙说,大部分治理项目需要省财政兜底,但地方财政普遍紧张,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省发改委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工建设了239个项目,总投资255亿元,共争取国家投资补助38亿元,省内配套91亿元。

  省环保厅一名工作人员说,前期项目还是较容易解决,硬骨头还在后面,有的涉及到整体搬迁,资金需求量更大。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
  
  针对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原局长祝燕德提出省政府要加大投入,全省各级财政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增强对湘江流域综合整治的资金保障能力。此外,他还建议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政策,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

  今年4月,在经过多年的申报后,国家发改委将清水塘老工业区列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之一。这是我省目前唯一进入试点的城区老工业区。石峰区一名政府官员称,这意味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将获得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支持,并在土地开发利用、项目融资等方面享受特殊政策。而湘潭等地也在积极申报当中。

  不过,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注意。省环科院副院长熊如意研究员指出,一些地方由于要“找项目”争取资金,而且争取到的资金要容易完成任务,不免想方设法包装项目;同时争取资金要经过可研编制、技术方案论证、设计、施工招投标等程序,要花费较多的前期费用和时间,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熊如意说,这种模式不能充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环保原则。一些本应由企业投资治理的项目因此得不到积极治理,形成了一种“等上面来政策,靠政府帮治理,要国家投资金”的“等、靠、要”的不良风气,而且这种依赖思想似乎越来越明显。

  还有政协委员认为,虽然地方政府确实拿不出多少钱,但有些本级的配套投入,引导性投入还是少了,要增加额度。

  借钱上马治理项目
  
  在国家配套资金不多的情况下,过去几年,省里积极向国家发改委游说发放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2013年6月,衡阳弘湘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了第一笔重金属治理专项债券,发行额度为16亿元。这是国内首个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

  截至2014年2月,衡阳市本级、湘潭市本级、郴州市苏仙区和高新区共发行四笔债券,募集67亿元资金。省发改委相关文件显示,我省7个城市被列入专项债的试点,募资规模接近100亿元。市县一级的重金属治理配套资金,几乎全部依靠于此。

  债券都是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行,募得的资金用于区域综合治理、河道整治、企业搬迁退出、历史遗留废渣治理、土壤修复等43个项目。

  省环保厅工作人员介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债券与普通企业债券的区别主要在于发行审核,前者属于“加快和简化审核类”项目。“这其实是变相的地方债,只不过投到特定的项目上了。政府将来是要还的。还债的方式可能是通过土地‘变性’——污染场地经过修复,变成政府储备土地,经过房产商开发变成商业用地。”省政协常委、民革湘潭市委主委曾虹燕称。

  除此之外,各地也想方设法向银行贷款筹措资金。比如,株洲向国内银行贷款15.5亿元,向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

  引导社会和民间投入
  
  “国家和省里的钱有限,可能更多的要靠地方筹措。”省政协委员、省财政厅巡视员王新国说。在此方面,湘潭竹埠港地区污染企业搬迁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值得借鉴。该区将治理责任分解落实到区政府,区里运作公司负责搬迁治理的筹融资,通过争取上级补助和土地“变性”开发等措施,使预期财务大体可以平衡。

  今年1月,湘潭市岳塘区政府与永清投资集团就竹埠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已合资组建“湘潭竹埠港生态治理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的投资和实施平台,首期注册资金1亿元,区政府占65%股份。具体合作内容包括关停企业厂房拆迁,遗留污染处理,对污染场地修复、整理后进行交付,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这种合作模式就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国省补助’的公私合作(PPP)模式。”省政协常委、湘潭市政协副主席马石城认为,该模式用于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领域,不仅可以发挥双方各自在市场中的优势,在政府和企业间进行最合理的项目风险分配,同时将修复后的土地面向市场进行流转和出让,使双方共享收益。此外,在征地拆迁、环境保障及弱势群体安置等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优势。

  祝燕德也认为应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用于湘江治理。他说,政府应进一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吸引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参与湘江保护与治理,科学借鉴国际碳排放交易的经验,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开辟融资新领域。

  调研现场
  
  “破坏性发展,绝对不能再搞了”
  湘潭锰矿见闻
  
  黑色的锰渣隆起像一座座山峰,在雨水的冲刷下,污水横流。3月初的一天,“加快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调研组来到湘潭锰矿地区,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上世纪90年代,曾经辉煌的湘潭锰矿企业陷入低谷,2001年停产,2007年底完成破产清算。如今,冷清、空旷的矿区黑黝黝一片,大坑小坑遍布,里面的污水漆黑。因前期监管不到位,几百万吨的含锰废渣基本无序堆放。

  春雨哗啦啦地下着,来此调研的省政协委员们撑着伞,看到千疮百孔的矿区一脸忧容,不时向当地人员了解治理进展情况。

  回到车里,委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企业、个人只管赚钱,在这里无序乱开采,随意堆放,根本不在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率先发声的是省政协常委、民革湘潭市委主委曾虹燕。

  调研组成员、省水利厅副厅长甘明辉随即回应道,“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行为放任自流,甚至还成了帮手。今后应该追究政府部门相应的责任,无论是在任还是离任的,都要严惩。”

  针对锰矿地区治理还没有一个有效解决方案的状况,曾虹燕认为,在“谁污染谁治理”的框架下,污染在前,治理因此变得非常被动,不仅监督和管理成本非常高昂,而且效率极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污染的主体也变得更难以界定,容易混淆责任。此外,污染过后,许多企业也没有能力承担相应责任。她建议将事后的“谁污染谁治理”模式改为事前的“自防自治”的“事前治理”模式。

  车窗外春雨依旧,天色已暗,讨论仍未结束。车子带着委员们来到了牟渠。牟渠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锰矿地区主要的地表径流汇集处,也是矿区污水向外排放的主要通道,其终端直指湘江。

  “每逢丰雨季节,牟渠上游段均会有满溢现象,造成周边数十亩农田被淹没。不仅对农田正常种植造成影响,也造成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老百姓自己都不敢吃自己种的菜。”参与调研的湘潭市雨湖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左炎辉说,该地区有2000多名职工居住在低矮的棚户区内,户均面积不足30平方米,并分早、中、晚3次限时限量供水,每次供水1小时,且水质极差。

  这番话引起了调研组成员们的惊讶,他们纷纷表示,锰矿地区给人的教训是,企业发展不下去,搞了破坏就走人,问题留给当地政府,苦了百姓。这种破坏性的发展模式,绝对不能再搞了,要改变企业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及地方政府GDP至上的政绩观。

  调研回顾
  
  “加快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重点调研
  春天里的行动
  
  为推进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的实施,今年2月,省政协将“加快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省政协主席陈求发担任课题指导组组长,武吉海、杨维刚副主席任副组长,并邀请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课题指导组成员。

  在去年下半年,省政协人资环委分别与省环保厅、省水利厅协商,向分管省领导作了汇报,就“加快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调研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2月24日,武吉海、杨维刚主持召开“加快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重点调研启动会,听取了省发改委、经信委、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省直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了解湘江保护与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

  第二天,调研组即对长株潭三市部分企业的排污情况和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进行了一次暗访。由省政协委员和省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的两个暗访小组,暗访了12家企业、5处污水排口,随机抽取了15次水样。从暗访情况看,总体情况较好,随机抽取的15份水样,经省环境监测中心检测,除3处氨氮略有超标外,其余均在排放标准限值之内。

  3月,调研紧锣密鼓地展开——

  3日至7日,武吉海带领第一调研组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实地调研,现场考察了株洲冶炼集团废水处理、清水塘重金属污水处理厂、霞湾港整治、大湖重金属污染治理、株洲县黄龙内港非法淘金整治;湘潭飞龙牧业有限公司牲畜动态发酵工程、锰矿区污染治理;长沙坪塘砂石场、浏阳河排污口、长善垸污水处理厂等,召开了座谈会听取情况和意见。

  10日,武吉海又率调研组到科研院所进行调研,前后赴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南大学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考察,听取了他们在湘江保护与治理上的科研成果介绍。

  19日至20日,陈求发、武吉海、杨维刚等率调研组一行深入长沙市调研,考察了坪塘老工业基地污染企业退出情况、原长沙铬盐厂治理等。

  24日至28日,杨维刚率第二调研组赴永州、衡阳、郴州三市调研,先后深入冷水滩区、零陵区、常宁市、衡南县、永兴县、苏仙区等8个县市的17个点进行实地调研,察看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河道采砂专项整治、矿区污染治理工程、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等现场,分别听取了当地政府情况汇报,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其间,在长沙召开的相关座谈会,邀请水利、环保、林业、社科、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座谈,深入、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为湘江的保护与治理支招。

  4月2日,武吉海、杨维刚专题听取两个调研组的调研情况汇报,对调研报告起草和专题协商会方案进行了研究。

  目前,调研课题已进入调研报告起草阶段,该调研报告将提交十一届省政协第六次常委会议协商,获通过后将呈报省委、省政府。

  (本组报道均由本报记者陈彬采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