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自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已经走过六个年头。六年先行先试,湖南通过两型社会建设带来了哪些改变?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六年来最大的成绩就两条,一是推动了转型发展,二是探索了生态文明改革的新路子,积累了经验,为全国做出了贡献。”4月1日,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文雄如是说。
两型社会建设推动湖南转型发展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重金属之乡,有色金属之乡,过去给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粗放的生产方式使得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
先行先试,意味着湖南在发展中必须打破惯性思维,用“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两把尺子重新丈量曾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两型社会建设首先推动了湖南转型发展。
六年来,包括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两型工业准入提升退出、PM2.5监测及防治、排污权交易等等,湖南先后在产业转型、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推出八大类制度创新,106项原创性改革。
六年来,湖南经济总量跃升至22154.23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十。全省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第一产业比例大大下降,第二产业比例提升,第三产业比例也提升。通过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湖南富民强省的的第一推动力。
六年来,干部群众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文雄说,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被干部群众摒弃,“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成为企业家的共识。
两型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园更美
两型社会建设最现实的目标是什么?张文雄给出的答案是:“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园更美”。在他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2010年开始,湖南在全省大力推广十大清洁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来攻克资源保护的难题,要通过技术改造来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在株洲市攸县罗家坪村,66岁的董育宣老人养成了看到垃圾便分类的习惯。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无论生活垃圾还是生产垃圾都一股脑扔进垃圾池。从前年开始,村里兴建了垃圾回收站并推广了垃圾分类方法。
“现在路边的垃圾没有了,水沟里的农药瓶也没有了,干干净净的,平时看着都舒服些。”
据统计,湖南省森林覆盖率已达57.52%;去年,14个市州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湘江干支流42个监测断面及水域监测,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8.1%,比2007年提升了5.1个百分点。
两型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
“雾霾在天上,根子在地上,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张文雄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利益调整的问题,利益的调整就要通过改革,建立新的体制机制。
2011年,湖南率先实施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在现有的GDP核算中,融入资源、环境因素,将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综合考评,并对各个市(州)的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生态指数进行打分、排名、发布。
2013年,湘江治理保护被确定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并首次提出在9年内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湘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以上。
六年来,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已圆满完成,改革已进入第二阶段。
张文雄认为,两型社会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一两型社会建设最广泛的基础,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格局。两型社会建设要从小事做起,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小事情就是大问题。还要从小家庭抓起,家庭是两型社会的始发站,很多习惯都是在家庭培养的,比如节约粮食。还要从小学生抓起,要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张文雄说,只要我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法律为保障,以民心为基础,“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园更美”的两型生活必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