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流淌的湘江滋润着潇湘大地,哺育着三湘父老乡亲,也承载着厚重的湖湘文化,堪称湖南“母亲河”。只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湘江却被金属污染严重,求索湘江治理之策、传承湖湘文化薪火也因此成了三湘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如今杜家毫强调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旧账”要抓紧治理、“新账”决不能再欠,确保湘江保护和治理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如期达成,就再次凸显出凝聚合力保护母亲河的决心。
毋庸置疑,要保护和治理湘江,政府就应发挥主导作用。有鉴于此,湖南省委省政府很早就把治理湘江作为核心任务,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定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努力推动湘江治理向纵深发展。并且,湖南还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要求沿线各级政府一把手做到总负责,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如此无疑更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使湘江治理取得实效。
要治理和保护湘江,社会参与也不可或缺。就以治理湘江所需的资金为例,政府拨款固然重要,但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也必不可少。而也正是基于此,湖南很早就明确了“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想方设法构建“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若再加上调动社会机构参与热情,“美丽湘江”已经触手可及。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发挥群众的作用。这是因为,治理湘江最深厚的基础就在群众,最强劲的动力也在群众。若没有广大群众参与,湘江治理与保护简直不可能真正实现。这一点湖南更是可圈可点,不仅相关部门面向湖南全省各界招募保护湘江“绿色卫士”,开展湘江守护活动,而且还着力构建对志愿者和群众奖励制度。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调动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湘江治理与保护无疑也因此变得更有底气。
“山清水秀同时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之后环境退化更不行”,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湖南要发展、要建设“小康湖南”,就必须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项建设全过程。如今湖南在湘江治理与保护上的一系列举措,就体现了湖南在保护环境上的自觉,也必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可以肯定的是,若能得以落实,辅以7100万潇湘人民真抓实干,一江清水必将不再遥远。
文/湘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