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传统节日文化需要“且行且珍惜”

来源:红网 作者:圳东 编辑:易木 2014-04-05 00:02:5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周,民政部出台《烈士公祭办法》,要求在清明节、国庆节或重要纪念日举行烈士公祭。党、政、军和人民团体负责人,以及烈属代表、老战士代表、各界干部群众代表等都应该参加公祭活动。
  
  举国上下公祭烈士,既是对烈士为国捐躯或见义勇为壮举的深深缅怀,也是对自我开展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说到清明祭扫,其实只是清明节文化的一个侧面,古人在过清明节时,内容丰富、形式繁多。关于清明的记载,最初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风至。”此时正值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的春耕时节,北方尤其明显。清明不仅是极重要的农事节令,也是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古人在清明时不仅“雨纷纷”、“欲断魂”,还会“不妨游衍莫忘归”,置身美丽的春色中踏青游赏。宋代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为我们描绘了古人过清明的场景。
  
  祭扫活动成为清明节“例牌”,也是始于北宋。早前,人们形成了在清明前三天的寒食节进行扫墓的习俗,谓之“野祭”。当时,官方规定“自寒食至清明三日,无论官吏士庶,皆须出郭扫墓,以尽思时之敬”。从此,缘于个人意愿的祭扫行为上升为全民义务。《东京梦华录》里就写道:人们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
  
  如今,清明的各种讲究几乎已演变成单一的“寄托哀思”,没有了古人过节的兴致。就像端午、元宵等传统节日一样,文化味寡淡了不少,商业味却浓重了许多。9年前,与我们一水之隔的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成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引发国人一番“口水战”。与其纷纷吐槽,不如沉下心来多加思考,如何让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特色更鲜明、更久远?赋予传统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和生命。不要动辄将节日与经济“强扭”在一起,衍生出“黄金周”等概念,却将“文化周”的内涵丢得一干二净。
  
  同样是在本周,教育部在其官网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民族文化靠什么生出繁茂枝桠、结出丰硕果实?靠普世、传承和发扬。唯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才能香溢四海、泽被世代。今天,不妨让我们就从过好这个清明节做起,让传统文化习俗与我们渐行渐近,且行且珍惜。
  
  文/圳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