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破茧重生辟新天——湖南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爱平 编辑:王娉娉 2014-03-31 10:07:30
时刻新闻
—分享—

  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唐爱平

  全省国企改革对象3020个,其中纳入省属国企改革范围的项目1173个,涉及职工50万人;已完成项目1171个,占99.8%。市州政府推进改革的企业1666户,已完成1601户,占96%,其中岳阳、常德、娄底、郴州等市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中央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237个(其中56个纳入省属国企改革范围),涉及职工54.2万人,已全部实施到位。

  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全球最长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回转塔机、世界最大轮式起重机等一批世界顶尖产品相继问世,实现了我国工程机械的重大突破。

  华菱钢铁携手安赛乐米塔尔进军高端汽车板市场,采用世界最新先进技术的第三代汽车板,将于今年6月正式投产。

  省建工集团连续14年获得62项“鲁班奖”,仅2013年就有13个项目获此殊荣。

  郴州湘南麻业公司规模效益居全国黄麻行业之首,被中国纺织总会授予麻纺行业最具竞争力十强企业。

  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承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创下4项世界第一……

  伴随着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湖南国企改革经历了艰难痛苦的漫长探索,从生存脱困到发展壮大。大浪淘沙,湖南国企户数虽然减少,但竞争实力愈来愈强,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省属国企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开辟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发展向好,国有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省国资委成立以来,监管企业资产、收入、利润变化趋势图,是省属监管企业发展壮大最直观的体现。在这张图上,2004年至2013年,资产总额、收入总额、利润总额3条曲线一路上扬:

  资产总额,从1200亿元增长到4175.48亿元;

  营业收入,从574亿元增加到3216.33亿元;

  实现利润,从20亿元增加到90.56亿元。

  10年来,湖南大力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创新,省属监管企业尽管户数减少,但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实力提升,经济效益平稳增长,资产营运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目前,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到2013年底,全省国企改革对象3020个,其中纳入省属国企改革范围的项目1173个,涉及职工50万人;已完成项目1171个,占99.8%。市州政府推进改革的企业1666户,已完成1601户,占96%,其中岳阳、常德、娄底、郴州等市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市州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237个,涉及职工54.2万人,已全部实施到位。

  经过改革的洗礼,国资国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台阶。到2012年底,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0839 亿元,是5年前(2007年底)3701.89亿元的2.9倍;2012年实现利润172亿元,是2007年89.08亿元的1.93 倍。

  破茧化蝶,国企改革改制释放发展潜力

  2004年3月16日,湖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首批对省属1200多亿元国有资产实施统一监管。省国资委的亮相,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九龙治水”、 政出多门的分权管理体制终结,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同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紧接着,《建立健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等11个配套性文件也相继出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省属国企改革大幕拉开。按照“发展壮大一批、转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思路,全省699家省属国有企业,展开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攻坚战。

  国有资本“进而有为”,做大做强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并购重组,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集聚。重组整合而成的湘煤集团、黄金集团、新天地集团等一批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中联重科等企业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大展雄风,在全球最大50家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中,名列第六。

  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着力转换经营机制。省属国企大都进行了产权改革,战略性改组、调整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凤凰涅槃的阵痛中,我省国企改革一步步向深水区推进。

  10年来,110户省属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多元产权激活了企业的运行机制,为产业湘军带来新一轮发展契机。衡重机械、金信化工、雪峰水泥等一批沉疴缠身的国企,通过破产改制,脱胎换骨。

  张开双臂激情拥抱战略投资者,与央企对接合作,是省委、省政府为做大做强我省经济推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5年底,湖南与央企的对接合作在全国率先拉开序幕。目前,湖南共与72户央企开展实质性合作,涉及对接合作项目369个,引进投资总额10625亿元,实际到位2000多亿元。

  随着一家家央企在三湘大地安营扎寨,一个个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湖南,在轨道交通、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有力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引进中航工业在湘建设长株潭航空城,中航科工建设湖南航天城,中国电子信息建设长沙软件园,中国南车在湘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千亿元产业集群等,拓展了我省产业发展空间;

  中央5大发电企业在我省投资新建电站或增加发电机组,为我省新增供电能力超过500万千瓦;

  中国五矿重组湖南有色集团,一批大项目相继上马;五矿有色金属控股公司在长沙注册成立,将其有色金属板块总部放在湖南。

  与央企对接合作的同时,我省还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了一批国有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中联重科通过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德国M-TEC公司,走上了国际化经营道路;

  华菱钢铁引进安赛乐米塔尔,增强了我省钢铁产业的发展能力;收购澳大利亚FMG公司17.34%股权,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黄金集团与香港庄胜公司合作开发厄瓜多尔金矿资源;

  长丰集团通过引进广汽并实现两次重组,引进了菲亚特、三菱两大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落户长沙,催化裂变形成长丰集团、广汽菲亚特和广汽三菱等汽车产业平台,预计2015年,汽车产销量将达到100万辆,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形成整车与零部件配套完整的大汽车产业,构筑起我省汽车产业的“半壁江山”。

  结构优化,国企发展后劲增强

  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我省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集聚化、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技术结构的高新化。国企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明显优化。通过重组整合设立一批大集团,改变了行业散、小、差局面,重点骨干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华菱集团、中联重科、建工集团等3户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15户企业进入省内企业100强。

  产业结构在改革中优化。传统产业提质升级,钢铁、有色、机电等板块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约40%的增速发展,在省属监管企业中的比重已达35%左右。湘电集团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风电整机企业,获准建立国内唯一的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及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湘煤华磊光电填补我省LED外延芯片生产空白,技术与装备竞争力处于全国同行前3强;湘投金天科技在钛材精加工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和填补国内空白成果6项,取得主要成果和专利30余项等,实现钛材冶炼加工“三级跳”。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联重科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唯一集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平均1.5个工作日就有一个新品问世。华升集团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组成“新型苎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国内第一条“高品质麻球”生产线,打破了日本的独家垄断;海利集团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2个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研究中心。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规范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促进国有产权实现有序流转。建设规范董事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深化国企改革创造和积累经验。中联重科由1992年的50万元注册资本金起步,2005年引入管理层及骨干员工持股,2009年实现整体上市,到2013年底资产总额达到903.02亿元、净利润43.09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2倍、14倍;长丰集团探索实施“经营者员工持有核心主业子企业股权”,加上主业回归整车业务,企业逐步走出困境,2013年由预计亏损1.7亿元转为盈利4000多万元;华升集团与民营企业汇一药机进行交叉持股,解决了国有上市公司主业不突出的问题。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国企改革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解决了一大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出台专门政策,解决原国企职工养老保险的接续问题;通过争取中央政策支持,较好地解决了国企改革和困难企业的职工医保问题。通过探索与国企改革相配套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推动79家关闭破产企业留守机构移交地方管理,涉及服务对象近30万人;推动转制搞活为非国有和关闭破产企业1000多名离休干部移交当地管理,落实了离休干部的各项待遇。着力协调解决改革后企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部分市州将棚户区改造与解决改革企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相结合,既解决了改革企业困难职工住房问题,又通过整合土地筹措了改革资金。

  做大做强做优,湖南国企改革历尽艰辛,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开启发展新征程;改革还将继续,展望前路,鲜花与荆棘共生,但路必将越来越宽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