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记者 黎鑫 长沙报道
今年是杨怀保与家人来湘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一个寒门孝子,他将自己淳朴的孝善精神从陕西带到了湖南,再从湖南传播到全国各地,这10年,他完成了一次孝善精神的传播之旅。
如今,身为全国道德模范的他,依旧朴实无华,默默地照顾着一家人,默默地做着公益。
带着全家上大学感动中国
1985年,杨怀保出生于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的一个特困村——寨子坡村,他家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在杨怀保的脑海中,童年时光只有苦难和艰辛的记忆,那时候他家里经常没有粮食也没有油吃,饥饿、病痛折磨着他们一家。
2003年,杨怀保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湘潭大学。由于放心不下家中贫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18岁的杨怀保将全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照顾家人。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大学期间,杨怀保兼职数份工作:卖槟榔、做家教、当推销员、捡废品。
除了解决自身生活困难,杨怀保还和老师同学一道在学校成立了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帮助数千名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困难。他利用学习之余奔走于全国各地,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家庭调研,为约10万名贫困中小学生带去了励志报告,多次深入高校、政府机关、社区、监狱等地宣扬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老人、关心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杨怀保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社会关注,他个人先后当选为“陕西省十大孝子”、“湖南省大学生品学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07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等,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候选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等荣誉称号。2007年9月,杨怀保与袁隆平、申纪兰、钟南山等人一道被评选为首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了胡锦涛、李长春、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受到这么多领导人接见后,我一宿无眠,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平凡普通的事情,怎么就受到了如此大的肯定。”杨怀保谈起当时的感受还记忆犹新。
放弃高薪职业 专注公益事业
在做家教期间,杨怀保发现当下的一些年轻人与父母感情淡薄,对传统孝道不够重视,加上空巢老人艰难的生活环境,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就是想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事”,杨怀保说,2008年4月,他用做兼职赚来的钱筹备孝基金的想法非常简单。
尽管有很多人质疑杨怀保是想利用孝基金牟利或炒作,但他不为外界的质疑所影响,依然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2009年,历时近一年半的筹备后,孝基金正式宣告成立。“小孝暖我家,大孝为天下”是孝基金的志愿者行动口号,也是杨怀保的座右铭。
为了让孝基金正常运转,杨怀保大部分时间都在募集慈善资金和发展志愿者。目前,孝基金已经募集了800余万元善款,发展志愿者逾万名,并设立了陕西分会。杨怀保和他所带领的孝基金在全国开展了200多场公益讲座,免费向数十所中小学发放了弘扬孝道的《弟子规》,资助贫困学生近千人,慰问老人近万人次。
“我认为人生在世,个人的生活需求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实现,我希望把自己一生的力量都奉献给有意义的事业。”杨怀保透露,2010年7月,在他研究生毕业时,其实有很多大企业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但他均一一放弃了,因为他只想专心把孝基金打理好。
孝基金运转良好后再考虑个人问题
看到儿子每天为了孝基金四处奔波,杨怀保的父亲杨世林心里五味杂陈。“他经常大半个月不回家。”杨世林说,自从杨怀保筹办了孝基金,他在家里呆的时间就非常有限,有时回家还是为了拿钱去周转孝基金。
现在,杨怀保一家仍然居住在湘潭大学内一个60多平方的套间内,父亲杨世林在一家养猪场做帮工,母亲在湘潭大学做清洁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我最害怕亲戚朋友打听怀保的工作。”杨世林说,亲戚朋友们都觉得杨怀保读了这么多书却没有找一份正经的工作,有点不可思议。
“我当然也希望他有份安稳的工作,早日成个家,但怀保有他自己的考虑,我得尊重他。”杨世林认为,儿子身为全国道德模范,他应该为社会做点事情,这样才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他的栽培。
对于父亲的担忧,杨怀保说,他也能理解父母及家人的心思,但是“开工没有回头箭”,“当初孝基金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期待下成立的,我不能把这事儿做砸了,我必须要在孝基金进入良好运转后考虑个人问题。”
当问及从孝基金全身而退后最想干什么?杨怀保沉默了一阵后告诉记者:“我希望有机会再读个博士吧。”个人的未来,对他来说显得是那样的生疏。
没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没少让父母操心……杨怀保说,这辈子他亏欠父母太多,他会在今后的日子里补偿父母,争取不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接受完记者的采访,杨怀保匆匆告别,因为他的母亲因身体不适需要马上去医院接受检查。
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回想他所做的种种事迹,记者觉得,“全国道德模范”与杨怀保是那么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