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10时30分,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政协委员卞晋平、刘佳义、赖明、李东东围绕“政协委员谈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请问刘佳义委员,我们注意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一字之差变化是什么?政协的协商民主建设因此有哪些新变化?
[刘佳义]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水平。我努力回答,我尽量有质量的回答你。为什么这么说?政协的同志都感到,十八大以后都感到有一些苦恼。协商民主,十八大报告讲的很明确,是覆盖全社会的。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家总认为这是政协的事儿,这是比较普遍的认识。怎么让大家认识到中央的所说的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原意是全社会都搞协商民主,当然政协是重要渠道,但其他各个部门,三中全会说的很清楚,国家机关包括人大、政协,政协各党派、基层组织、社会组织都要进行协商民主。怎么认识就上不去呢?我想可能还是认识的高度,我们怎么认识协商民主,把协商民主简单等同于政治协商,政协的一项职能,还是把它作为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大战略,如果说我们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高度看待协商民主就可以把协商民主作为全社会的一项民主形式加以推开。
你刚才问到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如果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认识,就看成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民主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的独特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可能能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至于说到管理与治理的差别,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核心内容是什么?我们国家由管理到治理,更加突出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管理是垂直的,从上而下,由政府管群众。改革开放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都是单位人,现在都是社会人 。很多社会人在这个体制外。怎么样呢?就要更加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让群众自我管理,形成一种社会的自治。
三中全会《决定》中有两句很重要的话,希望新闻界帮助宣传。三中全会讲到社会治理方式的时候提到一句话“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是解释我们治理和管理的区别。管理是强调政府的管理,我们更强调互动。第二句话“要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 、心理干预、矛盾调处等权利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利有保障”。
中央的提法很明确,管理到治理的变化是很大的区别,群众自己管理自己和政府的管理相结合,这样更多地依靠人民、相信人民、为了人民 ,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体制改革,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但是没有上升到协商民主的角度。一个社区大家互相都不认识,我们以后更多要靠协商民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自己解决、自己商量,社区的重大事情群众一起商量。政府决策也是这样,商量比不商量好。这是一个基本道理,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
问到全国政协在这方面有什么新考虑。俞正声主席已经在工作报告中进行了部署,我概括为“四个一”,今年协商民主要做的主要事情,一 是要组织实施好年度协商计划,目前已经经过中共中央批准,今年要组织实施,列了一些题目,我们的协商是按照这个计划进行的。二是制定好协商民主的指导文件,过去没有这个文件,今年制定这个协商民主文件,对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阐述和规范。三是建立一套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规范好协商主体、内容、形式、程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规范有序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四是要搭建好协商平台,要搭建好会议平台,要搭建委员间开展协商的平台,还要搭建网络平台,改进委员的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为委员履行职能 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