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申遗”核心价值研究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
侗寨申遗点—芋头侗寨
侗寨申遗点-阳烂侗寨
侗寨申遗点—中步侗寨
侗寨申遗保护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坪坦回龙桥
坪坦乡高步女款师在讲款
双江镇芋头村芦笙与捶布舞
红网通道站2月24日讯(通讯员 张建国 杨少勇 吴炳)继湖南通道侗族村寨进入国家“世遗”预备名单后,2月21日,侗寨“申遗”核心价值研究专家咨询会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北京大学教授陈耀华、清华大学教授张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所长张瑾、广州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教授蔡凌等20余名专家汇聚北京,从多个方面共同探讨了通道侗寨“申遗”核心价值。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道侗族古建筑群及其周边侗族聚落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明,并将诸多侗族非物质文化形态生生不息地、物质化地反映出来,足以吸引世界的眼球,是具有极强的民族唯一性、技艺杰出性、资源完整性和生存濒危性,它既是文物又是建筑群,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标准的第一项“代表一种特殊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杰出天才”和第二项“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化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在很多方面高度吻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通道侗寨申遗探寻之路
通道境内坪坦河流域侗族聚居核心区村寨均为纯侗族村寨,占全县侗族村寨总数的32%,面积约234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国保”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坪坦风雨桥,以及省保横岭鼓楼、县保高步古建筑群等众多经典古建筑。其中芋头、坪坦、高步、横岭、阳烂、中步等侗寨保存现状较好,文化元素齐全,充分展示了侗族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和独特性,较为集中地体现出侗寨和侗族社会形态、文明形态的核心价值。
追溯通道侗寨“申遗”历史,早在2002年,中国古建筑学家、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实地考察后认为,通道侗族古建筑群及其周边侗族聚落完全具备“申遗”的先天条件和诸多条件,并与甘伟林、唐学山、邓微等资深专家联名签署了《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马田鼓楼、芋头侗寨、廻龙桥为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意见》,建议省政府尽快上报国务院,尽早列入国家预备清单。
2002年,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撰文《通道—湖南省通往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通道》,充分阐述了通道侗寨“申遗”的可行性。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的罗伯特·瑞博士指出,万佛山·侗寨景观如果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非常罕见的,值得进行世界性的深入科研考察。
2011年,北京大学原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华教授团队,数次深入坪坦河流域侗寨实地考察,认为通道侗寨至少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三条标准,即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群或景观的杰作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作品;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是处在不可挽回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址。
2012年6月,国家文物局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一行对通道侗族村寨进行现场考察评估,高度认可通道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和当代意义,认为通道侗寨“申遗”前景光明,并希望它早日成为世遗。
201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在通道坪坦河流域的芋头等侗族村寨进行全面考察后指出,就全世界而言,古侗寨建筑群都属于稀缺建筑,属于被鼓励的类型,这么好的侗寨建筑群以及它蕴含着的侗族文明形态和生活模式,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应该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到这里来参观,如能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保护设施,“申遗”目标应能顺利实现。
2013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张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张之平专程来通道,深度挖掘侗寨文化景观的人类文化学价值。省人大代表张玲教授及怀化学院专家一行来通,开展湖南省制定“沅水上游非遗保护条例”前期考察工作。国家民委组织全国14个省民(宗)委领导,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面的专家,深入考察通道芋头古侗寨和坪坦村并进行广泛交流。同时,举办了2013年“六月六”歌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研讨会,取得一批珍贵的学术性成果。
通道侗寨申遗价值优势
通道侗族村寨文化源远流长,民风古雅淳朴。雄伟壮观的风雨桥、工艺精湛的鼓楼、古朴典雅的凉亭,是侗族村寨最典型的景观,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明显。
侗寨与自然山水浑为一体,民居与公共建筑互相呼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侗族人民聚族而居,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门不上锁,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团结互助,民主议事,人际关系十分和谐。平坦河流域的大多数乡镇30多年来未发生刑事案件,被称为“和谐奇迹”、“中国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人类宜居环境的突出典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当今世界大力倡导的先进生活理念。
侗寨内民居和古建筑布局讲究,类型多样,形式灵活。鼓楼、花桥、吊脚楼等全部采用木构件,运用榫卯结合的木作方式进行构筑,不用一钉一铆,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独具风格。牙上鼓楼依山势悬空而建,合理利用山形地貌的原有格局,是人居土地良性使用模式的突出例证。侗族民居大多背山面水向阳,因地形而建,不论是山下河岸型,还是平坝田园型,或是丰山溢口型的村落,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芋头侗寨全寨182户,每栋民居沿着山势向纵深方向层层延伸,错落有致,风采神韵。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侗族先民在通道繁衍生息,大多数侗寨始建于宋、明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这6个侗族村寨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存完好丰富,是侗族传统建筑、节庆、歌舞、饮食等生活方式,以及习俗、精神、制度等社会状况的缩影。6个侗族村寨共有1594户,7318人,民居1549栋,鼓楼22座,风雨桥16座,寨门9座,戏台5座,款坪5处,萨岁坛6座,庙(宫、祠)17座,始祖坛1座,古井15口,古码头4处,青石板路纵横交错,以及拥有侗族芦笙、侗戏、侗锦、侗款、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对侗族主要族群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生动反映,是侗族特色文化的一种多元动态展现,是典型的文化人类学的活态遗产。
通道侗寨申遗推进顺利
通道侗族村寨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保护价值,于2012年11月进入国家世遗预备名单,并有望填补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空白。
为加大遗产地保护力度,通道加强与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协作,初步完成遗产地保护规划。目前,芋头、坪坦两个侗寨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规划已向国家住建部申报,等待批复;侗寨申遗核心区1:500地形图测绘、新村规划区1:1000地形图测绘,已提交编制单位使用;申遗侗寨村民建房新区建设性规划已由湖南城市学院编制完成并通过县规委会评审。
同时,投入700余万元,重点对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坪坦风雨桥群、恭城书院进行维修,对遗产地各村寨寨门、萨坛、古驿道等文物遗存进行抢救性和保养性修缮;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侗寨景区风貌的修缮整治,修缮完成3500余户民居吊脚楼;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机构建设,成立侗寨风貌保护民间协会等自治组织,配备文保专管员,定期对全县117座风雨桥,267座鼓楼,118座寨门,256座凉亭,92个戏台进行消防隐患巡查;启动“非遗”保护工程,恢复赛芦笙、对山歌、闹春牛、抢鱼塘、斗鸟等民间濒危艺术项目,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市级“非遗”项目14项。
在此基础上,成立侗学研究会、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等专门研究组织,与清华大学、台南艺术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侗学研究合作关系,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侗族文化音像资料库,加强对侗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发行《侗语常用语手册》,编印侗族文化进课堂读本,培养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人1500余人,提高侗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先后出版发行侗民族文化集成丛书20余套,取得了一批珍贵的学术性成果,加快了侗寨申遗进程。
通道侗寨申遗重要意义
通道侗族村寨申遗是功在当代、泽及后代的文化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通道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今,通道侗族村寨“申遗”已被写进《湖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目前,我省还没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如果通道侗族村寨申遗成功,就能实现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申报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空前的、全面的、超大规模的保护行动,“申遗”将进一步深化对侗民族文化的研究,对侗族村寨的价值定位,明确其前景规划、土地归属,完善法律法规,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保护技术和展示陈列水平,更好地保护侗族村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随着“申遗”工作的不断推进,通道的旅游必将逐渐升温,这已成为申遗的工作定式。通过旅游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有利于通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