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绿色湖南进行时 来自2013年“绿色湖南”建设的报告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王娉娉 2014-02-23 15:20:34
时刻新闻
—分享—

  桃源竹海 陈振坤 摄

  美丽湿地 章正国 摄

  一路好景 陈凯军 摄

  绿色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 年,是全面推进《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实施的起步之年,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湖南”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指出:要保护湖南山清水秀的环境,防止青山绿水掩盖下的污染与贫穷。在论述“两型社会”与绿色湖南建设的辩证关系时,徐守盛书记说,长株潭核心区建设是“点”,绿色湖南建设是“面”,必须重点抓好。3 月19 日,徐守盛书记带领省五大家19 位省级领导在长沙洋湖湿地公园与干部群众一起参加植树活动。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省绿色湖南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杜家毫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 在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委员会会议上,杜家毫省长宣布将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政府工作的“一号重点工程”。 省绿色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省政府副省长张硕辅多次进行绿色湖南建设调研和工作指导。陈求发、黄建国、李微微、张文雄、于来山、谢勇、徐明华、武吉海、杨维刚等省领导都对绿色湖南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将绿色湖南建设2013年12项重点工作纳入了绩效评估考核范畴。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绿色湖南建设高度重视,长沙、湘潭、永州、益阳、衡阳、郴州、娄底、株洲、张家界等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湘潭、娄底、邵阳、张家界等市召开了绿色湖南建设动员大会,岳阳、益阳等市出台了建设纲要和实施方案。2013年,是绿色湖南建设全面实施的一年,是凝聚意志众志成城的一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

  绿色环境呈现新面貌

  201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52%,同比增长0.1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45亿立方米,年增加1589.84万立方米。省政府批准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和重金属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卫生大大改观,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生态建设巩固绿色屏障。省林业厅组织实施《绿色湖南建设林业行动计划》,在三湘大地广泛开展“十大绿色行动”,掀起新一轮绿色浪潮。全省全年完成义务植树1.26亿株,营造林606.1万亩,森林抚育740.8万亩。其中生态脆弱的城边、路边、水边完成造林92.7万亩,建设公路、铁路、江河湖库沿线绿色长廊16780公里。省发改委安排部署岩溶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31个县治理岩溶面积932.45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7.46万亩,封山育林22.24万亩。水利部门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16.2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1平方公里。省住建厅部署了“城市绿化周”活动和“城市绿荫行动”。省绿化委员会召开了第24次全会,号召全省居民广泛开展身边添绿活动,提出了省级“绿色庭院”创建标准。永州、郴州等9个地级市在建或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或“国家森林城市”, 汝城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新宁县、望城区、湘潭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桃江县和南岳区等8个县市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称号,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等12个单位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长沙市启动三年造绿大行动。怀化市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娄底市开展联村建绿行动。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推动全省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明显提升。

  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省政府成立了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将湘江保护和治理作为“一号重点工程”。召开了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委员会会议,出台了《湖南省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湘江保护条例》于去年4月1日正式实施。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对14个市州100多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进行了现场督查。目前,全省已筹资150亿元,启动371个重金属治理项目,淘汰退出涉重金属企业1018家,完成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150个,湘潭竹埠港重点实施污染企业整体退出,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重点实施历史遗留污染治理和点源治理,郴州三十六湾重点实施取缔关闭、治理遗留采选废渣,全省重金属污染物已实现削减62吨,较2007年削减36.6%。由省科技厅负责的湘江镉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项,突破了中浸渣二氧化硫还原强化浸出技术, 实现镉的浸出率达到99.11%,突破了含镉料渣高效浸出技术,并试制了配套试验设备。衡阳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幸福河湿地公园项目动工建设,污染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开始提升。

  环境保护改善城乡面貌。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省财政厅、环保厅制订了《湖南省湘江流域水质目标考核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对湘江流域内的8个市及35个县(市)实行水质目标考核奖罚。据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143个水功能区189个水质代表断面以及14个主要江河市(州)交界水质评估断面,按月采集的监测水样,进行分析检测,各市州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评估目标值。《湖南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办法》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的前置条件,实现污染物“等量置换”“减量置换”,从源头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全省实施生活垃圾处理项目112个,建成污水处理厂135座,实现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年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5.4%。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共建成农村清洁示范村110个,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入户率99.3%,通过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院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8%、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6%。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声环境总体保持稳定。长沙、株洲、湘潭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气检测。1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85.9%。据核查核算,全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1.13%、2.25%、0.57%和3.14%。全省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7492万亩,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48亿元。新增湿地保护面积约166.89万亩,湿地保护总面积达933.92万亩,总保护率达60.98%以上。《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区商品材实行零限额砍伐,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523平方公里绿心地区进入全面保护阶段。

  绿色生产取得新突破

  2013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01.7亿元,同比增长10.1%。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81.4亿元,增长26.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5.5%,高新技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长株潭城市群、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

  各级政府强化监管助推产业转型。长株潭三市正式推行绿色GDP评价体系,把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和生态37 个层面的22项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纳入绩效考核。排污权交易实施范围由长株潭三市扩大到湘江流域8个市州,增加氨氮、氮氧化物、铅、镉、砷等交易因子。省环保厅对全省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信用评级,评定环境诚信企业28家,环境合格企业833家,环境风险企业84家,环境不良企业46家,评价结果作为开展企业整体信用评级、招投标资格认定、绿色信贷、上市核查和再融资申请核定等工作的参考依据。省经信委以湘江流域为重点,支持和指导重点工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全省170家工业企业按时编制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报告》。通过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都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重点企业单位产品物耗、能耗和水消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省水科所分析14个市州10024家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数据,计算得出各市(州)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数据达到年度评估目标。根据水利厅评估督查,各市州新上的工业项目中未发现有国家、省明文禁止的高耗水企业或明文规定应关停、应整改的企业。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取得成效,全省新建沼气池8.3万余口。郴州市关闭小造纸、小制革、小采选、小冶炼、小煤矿、小水泥300多家,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资兴市初步形成“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回收再利用-废物处理处置”、“煤-电-废弃物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

  企业担当社会责任加快绿色转型。全省160名印刷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主动参与“绿色印刷全国行”湖南站宣传活动,10家企业通过国家绿色印刷认证。中科纳米绿色印刷产业园在湘潭天易示范区正式动工建设。湖南省第一座生物质发电厂—澧县生物质发电厂,利用农、林业废弃物(棉花秆、枝桠材、稻草秆等)生物质资源焚烧发电 1.8亿度,消耗生物燃料25万吨,相当于节约标煤7.7万吨。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制定了株冶、株化、智成化工、旗滨玻璃等大型冶炼、化工企业整体搬迁,小冶炼、小化工企业关闭淘汰的绿色搬迁方案。长炼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将投入超过3亿元资金,完成烟气脱硫等25项环保工程,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省实现粮食总产585亿斤,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休闲农业发展明显加快。林业产业形成油茶、竹、家具、花卉等优势产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345亿元。生态旅游日益红火,旅游业预计实现总收入25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8%以上,旅游产业进入全国10强,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先锋产业和特色产业。全省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761万人。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到2015年环保产业年产值达1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20%以上。

  绿色消费成为新观念

  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4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7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0:1,连续四年下降。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0.6亿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87元,其中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障消费分别增长19.7%、15.6%和17.5%,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绿色建筑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98%以上。食品、药品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绿色政务、绿色出行在全省逐步推广。生活性服务业等绿色消费迅速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和各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保障了消费安全,拉动了消费需求,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放心消费、可持续消费,各厂商、企业积极生产销售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为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政策功能,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两型办联合启动了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的申请、评审和认定工作,联合出台了《湖南省两型产品政府采购认定管理办法》、《两型产品(公共类)认定规范》、《湖南省政府采购支持两型产品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布了《湖南省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目录》,明确“十二五”期间政府采购计划中4800亿元用于采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产品。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省住建厅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完成对11个绿色建筑创建计划项目的验收评审及34个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中期检查和调度,新建节能建筑5276.28万平方米。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保障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督,对523个国家基本药物(2012年版)、198个省增补品种(2011年版)中在产的品规进行处方与工艺核查,建立监管档案,全面实施授权人制度,对86家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严格监管。同时,为保障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研究制定了《2013年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品、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治理力度,取得明显效果。全省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升。株洲市成功打造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建成了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和国内一流的自行车租赁系统。长沙、湘潭等地市在9月22日开展“绿色交通、清新空气”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各地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和“文明餐饮”活动,长沙市出台《“文明餐桌行动”实施方案》,并建立健全餐饮服务单位诚信档案体系,把文明餐桌行动与餐饮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挂钩,纳入星级餐饮企业评比内容。

  绿色文化唱响新风尚

  2013年,全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增强,在文化载体建设、绿色创建活动、生态文化作品等方面都取得较大发展。

  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省绿色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策划制作了“建设绿色湖南、推动科学发展”宣传挂图,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向大众普及绿色理念。社会各界积极参加义务植树、爱鸟周、世界湿地保护日、三湘环保世纪行、保护湘江“绿色卫士”招募活动等绿色节庆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懂得珍惜“绿色”、发展“绿色”和保护“绿色”,使绿色知识、绿色意识、绿色道德在实际的生活中落实到行动上,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风尚,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大幅提高。

  社会各界精心培育文化软实力。绿色创建形成典型示范效应。省绿化委员会组织“绿色村庄(社区)创建。省教育厅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师资培训,评选出42所 “湖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 省两型办开展“两型企业”等创建活动。省标准局发布了《绿色乡村》、《乡村绿色家庭》两项地方标准。长沙市大围山、郴州市东江湖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湘潭昭山、长沙岳麓山、宁乡沩山、株洲仙庾岭四个风景名胜区成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景区试点单位。湖南生态文化协会成立,绿色文化载体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原“湖南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正式更名为“湖南省文化艺术中心”, 并重新调整了《总体规划方案》,在省文化艺术中心扩建省图书馆新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设施成为绿色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同时,《魅力湘西》、《绿色恋歌》、《梦萦张家界》等一批具有湖湘特色、脍炙人口的歌曲、电影、宣传片类的生态文化作品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绿色湖南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深入推进我省“四化两型”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2014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紧紧围绕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四项发展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凝聚全社会参与绿色湖南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建设美丽幸福的新湖南作出更大贡献!

  短评

  又是一年芳草绿

  杨跃伟

  绿色湖南征战急,又是一年芳草绿。2013年,绿色湖南建设报告出来了。她是对绿色湖南建设的全面回顾和总结,是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一次汇报。绿色湖南建设取得了“四大新亮点”,即绿色环境整治有了新面貌,绿色生产有了新气象,绿色消费有了新动力,绿色文化有了新亮点。“四新”来之不易,可喜可贺!

  2013年,是绿色湖南建设全面发力之年,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各地、各行各业、各个职能部门坚定不移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湖南的指示精神,相互协调,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单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勇于担当,率先垂范的结果;是湖湘文化奉献牺牲,敢为天下先,敢于探索的结果!

  绿色湖南的建设目标要求很高,内容复杂广泛,但归结起来就是要做到天蓝、山绿、水清、空气清新、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把湖南建设成宜业、宜学、宜游、宜玩、宜居之地。

  绿色湖南建设不是某一地方、某一行业、某一部门、某一单位、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每一个湖南人自己的事。哪怕你少抽一支烟、少喝一杯酒、少开一次车、少坐一次电梯、少砍一棵树、少放一只鞭炮、少踏一次草坪、少吐一口痰,都是对绿色湖南的一次贡献。

  今年是马年,绿色湖南建设希望看到更多万马奔腾,不用扬鞭,自我奋蹄的景象,听到更多马上就办,马到成功的消息。这正是:湖湘大地号鼓擂,万马奔腾战犹酣,我劝天公再抖擞,绿色湖南捷报传!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