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孙水河上的摆渡人

来源:红网 作者:谭卫丰 彭敏 编辑:王津 2014-02-13 16:46:5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娄底站2月13日讯(分站记者 谭卫丰 彭敏)俗语说,“宁隔千山,不隔一水”。50多米宽的孙水河将娄底城区与富冲等几个村庄“一分为二”,据当地村民回忆,自有村落以来,河上就没有桥梁,两岸的居民要靠乘坐小船来往于河的两岸,这样的历史的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

  在这条被称为娄底的“母亲河”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搭起了河面上移动的“桥梁”,他们便是摆渡人。2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孙水公园深处的付公渡,探访了坚守在那里的已经年过花甲的摆渡人——王康兴,倾听他与河水、渡船、缆绳的零碎回忆和感人故事。

  对于许多摆渡人来说,今年已经60岁的王康兴还只是一个“新手”。从去年3月18日接手渡船算起,他的工作经历还没有一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和缆绳、滑棍打交道的他,厚实的手掌上磨出了不少茧。为此,他特意买来了白色的纱手套戴,这样既保护手掌,冬天还可以保暖。

  “摆渡很辛苦,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把村民安全地送过去,接回来。”王康兴说,“人最多的时候,每天往返两岸上百次,正月里,过河的人还算是少的”。他告诉记者,河对岸就住了1000多人,无论是上班、进城,还是到孙水公园散步都是坐船,自己每天至少要划好几十趟。

  有些村民做的是清洁工作,凌晨三点多就得去上班,走路去起码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坐船只需要两三分钟,所以大家常常从付公渡“抄近路”。为了方便村民,王康兴干脆将家安在了船上,用木板在船头隔出一个三平米不到的小阁楼作为卧室。由于空间很窄,加之又没有电灯,每次上床睡觉都只能猫着身子,打着手电筒进去。由于变天,加之又在河边,船上气温很低,王康兴找来薄膜纸在四周围上一圈,为卧室加上一层御寒保温的“防护层”。

[NextPage]

  “干这个挣钱不多,你为什么还要坚持摆渡?”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王康兴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他坦言,干这个工作钱少,又累,确实是没有人愿意来干这事。自己前年帮忙在石埠请了一个人来帮忙摆渡,但干了一段时间后,说什么也不做了。“那个人家离这里也只有两三里路,但是他一年都只回去过两次,确实累。”王康兴一边替前任感慨着工作辛苦,另一方面又想到付公渡是一个重要的渡口,人流出入量非常大,没人渡船是不行的,身为村民小组组长的他接过缆绳,为当地村民掌舵着这艘“移动桥梁”。

  王康兴的话也得到了职能部门和附近村民的印证。采访中,正好碰上娄底市海事局的工作人员为王康兴送来新的从业资格证。娄底市海事局直属处主任杨建平说,仅娄星区就有12处渡口,而每个渡口的人员更换非常频繁。工资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让他们成为了“弱势群体”。同时,他也为王康兴带来了好消息:娄底正在实行“渡改桥”,前面几百米的地方大桥已经动工,等桥修好了,包括付公渡在内的几个渡口将会撤销。

  “别看这个渡口不大,来往的人却很多,因为方便!”今年79岁的邬成光老人家住三元大市场,趁春节准备到富冲村走走亲戚,为了节省时间,也到付公渡来坐船。他说这是个老渡口了,祖祖辈辈都是在这过河到对岸去。而家住富冲村的陈光前则是要坐船到孙水公园去散步,他告诉记者,附近很多人都是坐王康兴的船出入。“他不分白天黑夜都在工作,人不离船,真的很辛苦!”

  一阵冷风吹过,王康兴正想走进船舱烤一下冻僵的手,就见有人上船。“要过河?”他连忙转身,熟练地解开缆绳,说了声“站稳了”,就用坚实有力的双手拖动着缆绳上的铁棍,带着小船缓缓驶向对岸。

  或许,此时此刻还有更多的王康兴们正坚守在渡口,等待着每一位乘客的到来,或正把一批又一批人送达彼岸。而他们自己却默默坚守在那寂寥的孤船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述着一段段平凡却又伟大的故事,或者说是历史。(编辑/罗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