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不以GDP论英雄,化解产能过剩,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不再追求任期政绩等等,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国家连续降低增长预期、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又有几个省市县能真正做到不以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排名来彰显成绩?
知易行难,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评价体系、监督机制和制度建设的问题。人民日报社论中指出:“扪心自问,这样的增长方式还能持续多久?表面光鲜的数据还能让自己笑多久?‘黑色GDP’模式还能让群众忍受多久?”;“都不愿意放弃眼前利益,只会导致整体经济结构身染沉疴;都想把矛盾往后推移,结果必然积重难返。”;“在30多年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有一些地方出现‘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的怪象,认为追求‘任期政绩’才是‘算在自己头上’的政治资本,接续前任的规划岂不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抽丝剥茧,我们可以看到,追求眼前利益、任期靓丽数据报表、面子工程等等,只是导致经济转型升级难的表象,根源其实在于没有公开透明的执政环境、没有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价机制、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
因为没有公开透明的执政环境,一任领导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挥毫写就任治领域的发展蓝图,从而城市一届一规划、农村种一届毁一届;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价机制,即便是群众饱受“发展”之苦,却挡不住领导的升迁之路;因为没有法律制度约束,政府官员既不需要任前接受群众评议,也不用任中接受群众质询,即便是群众再有意见,也只能是通过上访、自身抗强拆等等这种极其艰难的途径实施,更有个别极端人采取了火烧公交车或者是一声声的爆炸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制度、监管、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时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在制度缺失、监管乏力的今天,每个执政者都不得不面对利益固化的藩篱和思想观念的障碍,要从中突围而出,坚持不懈做好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对于各级政府的执政者都是一个莫大的考验。政府在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要切实做到既能对排名数据说不,又能甘为他人作嫁衣相当困难。
那么,要怎么从不唯GDP、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夹缝中寻找实现执政价值的途径呢?最佳的选择就是以务实的举措推动改革向惠民生方向发展,用群众口碑代替GDP,用坚持不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打造一个不断接力的宏伟蓝图。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是当前发展的重大举措。其中稳增长、调结构更倾向经济领域,在土地换增长、资源换税收等见效快、收益高的发展手段被叫停,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国内资金链趋紧的情况下,快速增长的发展目标难以为继。研究制定科学的计划,有步骤的在确保现有经济局面的情况下完成产业调整布局,放手让市场根据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完成自我转型,合理推动转型中出现的新的增长点,放弃打造全国最大、地区最全等产业集群带来的假增长,容忍部分淘汰产能带来的负增长,就可以在调结构的同时实现基本稳定增长。
促改革和惠民生是实现执政价值最佳突破口,也是当前一段时期中央和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社会矛盾凸显,群众的利益诉求很多也很复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将社会公共资源更加合理公平的进行分配。不仅可以降低政府部门内部寻租空间,打破权钱交易壁垒;也可以促进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切实把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收获良好口碑的同时获得执政价值。
国进民退是当下广为议论的话题,不论这个结论正确与否,30年来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政府执政能力等的要求也在快速提升。“这政绩那政声,不如坊间闲谈的名声;这排名那排位,不如群众心中的地位。”顺应这样的民心和大势,让一省一地一县的经济总量增长维持低水平甚至负增长,让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快速增长,相比经济数据的高增长更有现实意义。
越是矛盾多发的时候,越能体现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解决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是每个执政者的首要选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纠结于GDP、不迷信排名,不追求眼前利益,一心一意为治下的广大群众获得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获得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居民归属感幸福感,让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是当前执政府需要着重调查研究并解决的课题。
文/蓝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