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美国打击叙利亚恐难全身而退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 编辑:李莎宁 2013-09-10 10:08:42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奥巴马公开演讲表明姿态后,美国已经几乎不可能在对叙利亚动武问题上收手了。以超强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美国在这场“以强凌弱”的战争中获取完胜不是难事。然而,战场上的胜利未必能够让历史向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即便在叙利亚战事上,美国可以选择快进快出,但美国将难以躲开由于武装介入叙利亚内战所带来的连带影响

  李峥

  作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已经是奥巴马第二次宣布向另一个国家发动军事行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在正需要为国内的财政预算谈判与国会开战时,这场战争也许并不是奥巴马本人所希望的。不过,既然叙利亚当局已经越过了美国为其设定的红线,而且叙利亚政府军正在占据决定性的优势,奥巴马绝对背不起在叙利亚问题上犯下“绥靖主义”错误的历史骂名。国会不会是美国开战的阻力。表面上,美国国会似乎要求奥巴马“先请示再发令”,但从历史经验来看,一旦此类议案送达国会,这些国会议员的言辞会比政府更加激进。

  在动武时间上,法国总统已经先放出了9月4日以前动手的讯息,而奥巴马则称将会把动武决定交由9月9日国会讨论决定。从实际情况分析,美法发动袭击应不会晚于9月9日。战斗准备上,美军和法军已经做好了一切发动袭击的准备,可谓是箭在弦上,几百枚导弹就等点火。如果要动用空军空袭,军队一般会在新月时动手,这样较难被对方目测发现。另外,联合国特别调查团的报告将在两周后公布,美国不可能等到那时再动手。如果那时联合国的调查报告与美公布的情况有别,将使美国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而G20峰会将在9月5日和6日在俄罗斯举行,美国也不太可能在峰会期间发动袭击。

  在打击形式上,美国已宣称这将是一场“有限的军事行动”,不会向叙利亚派出一兵一卒的地面部队。从实际效果来看,美法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与其说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次“见血的经济制裁”。实质上,美军就是以50万美元一枚的战斧巡航导弹来换叙利亚政府军的高价值的火炮、通讯设备和运输工具,试图改变叙利亚内战的军事平衡。相对于为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没什么大用的“小型武器装备”,这种行动的性价比显然要更高。美国早就预谋好要把装备正规的叙利亚政府军“打回石器时代”,好让政府军与反对派“平起平坐”。化武问题只是一个借口。

  上述情况也曾发生在科索沃和波黑问题上,美国似乎认为叙利亚也会步入同样的历史节奏。然而,叙利亚问题和波黑、科索沃问题有很大的区别,美国的干涉行动非但不一定加速历史应有的轨迹,反而可能延长这一地区不稳定局势延续的时间。

  首先,从叙利亚内战局势来看,美国的打击固然能削弱叙利亚政府军的整体战斗力,但是,仍无法改变叙政府军在人数、指挥统一上的优势。叙政府军可能在外来武装干涉后加紧对反对派的攻势,希望尽快打消外界对其作战能力的疑虑。在政府军急于求胜的情况下,叙利亚国内发生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悲剧”的可能性会更高。这场武装干涉非但不能起到“止血”的作用,反而可能会扩大出血点。

  其次,美国发动的武装干涉显然将恶化本来已出现裂痕的美俄关系。斯诺登事件已经让美俄取消了领导人的双边会见,如果美国在G20峰会前对叙利亚动手,那么也许奥巴马在圣彼得堡很难得到主办方的礼遇。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和西方一直不能理解俄罗斯为何不能“顾全大局”,看不出叙利亚对于俄罗斯的利益何在。7月底,美国的盟友沙特曾派出情报部门负责人兼王储面会普京,希望用150亿的军购大单让俄罗斯“远离叙利亚政权”,并提出了给俄提供车臣分子的机密情报为见面礼。但沙特的要求被俄罗斯一口回绝。西方国家不能理解俄罗斯作为一个强国的政治战略,叙利亚和俄罗斯的全方位紧密关系已历时半个多世纪,俄罗斯不可能轻易放弃这笔前苏联时期留下的政治遗产。因此,即便俄罗斯不会明着对抗美国的军事行动,其也将在其他领域对美给出回应。

  最后,对叙利亚动武将使伊朗核问题向各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伊朗大选后,代表改革派的总统候选人以压倒性优势上台,新总统在伊核问题上的表态更加开放,使各国看到了该问题趋向缓和的希望。然而,美国对叙利亚动武将改变伊朗的态度。一方面,叙利亚政府军的主要军备都与伊朗类似,也得到伊朗在情报、培训、技术乃至人员上的持续帮助。美国对叙利亚“重要据点”的空中打击肯定会被伊朗政府视为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定点清除”的实战演练,伊朗国内对美国的敌意将显著升高,在核问题上的温和派声音将被大幅削弱。另一方面,伊朗也许会认为西方无法同时应付两场战争,而西方对伊动武已迫在眉睫。伊朗政府可能将利用对叙利亚动武的时间加速其核计划,并逐渐认定只有核武才能确保国家安全。这将彻底破坏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上长期努力的结果。

  不派出地面部队并不代表着美能从对叙动武上全身而退,这场空中打击的短期成本或许不高,但带来的长期成本却可能远超过美国人的预计。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