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成因探秘·文化篇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左丹 编辑:汤琴 2013-08-27 09:47:49
时刻新闻
—分享—

( 左图:中电48所承建的国家12.82兆瓦“金太阳”示范工程。 通讯员 摄)

(中图:7月12日,游人参观岳麓书院。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 右图:8月14日,中联重科集团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赵持 摄)

(  图为由中国南车株洲所研制的新能源公交车。(资料图片)

    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左丹
  
  有人说,地域也好,企业也好,竞争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那么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为底蕴的长株潭地区,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它在“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8月中旬,记者走进长株潭多家企业,探寻其中的答案。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不惧失败,做到极致
  
  在南车株洲所,流传着一个丁荣军院士“一卡车失败”的故事。
  
  那是1989年,尚是“毛头小伙子”的丁荣军,被受命领衔开发“1000千瓦大功率电机交直交实验系统”。结果,一年实验烧掉的电子元器件装了一卡车。
  
  当时,南车株洲所的销售收入不到1亿元,利润微薄。一年实验烧掉了几百万元,作为科研人员的丁荣军压力很大。所长站出来支持他:“搞科研、搞产业化是有风险的。我们要包容失败。”
  
  所长的鼓励,重振了丁荣军的信心。他领衔的科技团队,在资料和开发手段匮乏的情况下,艰苦攻关,打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铁路核心技术的垄断,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功率牵引传动系统技术模式,创建了技术和产品平台并形成了产业。
  
  不仅如此,南车株洲所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以上作为科研经费,近3年更是达到10%以上。这个比例是同行业平均标准的3到5倍。
  
  “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企业文化,使得南车株洲所很快从“技术引进的先行者”成为“自主创新的领跑者”。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被誉为“机车大力神”,其“心脏”——牵引系统,就是南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
  
  “自主创新需要积累和容忍,不能丧失科学精神。”南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冯江华说。
  
  这种积累,是几十年的无悔坚守。这种容忍,是义无反顾的科学态度。
  
  南车株机,能在近10年里成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领导者。刘友梅院士看来,这是几代科研技术人员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
  
  “我是1952年来南车株机的。当时,这里是国家电力牵引的唯一基地。我们那一代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要振兴民族工业。因为不实现自主创新,民族产业就会受制于人。这个梦想,几十年都没改变。”
  
  “早几年,有高校邀请我去任职。我婉谢了。因为我的事业在这里,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研究电力机车。”刘友梅说。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不惧失败,并将其做到极致。袁隆平院士也是这样。
  
  1996年,国家超级稻育种计划启动。袁隆平已66岁,荣誉等身,但他依然领衔挑起了超级稻育种的重担。
  
  “有些人获得了荣誉后,就不敢往前走了,生怕失败。我没有这种思想。我始终不满足。”
  
  湖南人从政、打仗行,经商、办企业一样行
  
  科研成果成为商品,需要多长时间?
  
  中联重科科研人员张斌告诉记者,一年。这位加盟中联仅3年的博士生,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高压冷风吹雪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行业空白。从研发到成为产品,仅用了1年时间。
  
  如今,这一高科技产品,已预售20余台,初期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
  
  张斌的故事,是中联重科“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企业全球化”企业经营理念的一个生动展示。
  
  也是长株潭创新型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
  
  中联重科每年申请专利超过1600件,新产品新技术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大于50%;南车株洲所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85%,隆平高科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80%以上。
  
  有人说,湖南人从政、打仗可以,但经商,办企业不行。果真如此吗?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工程机械产品95%为进口产品,只有5%为国产。也就是这个时候,技术人员出身的詹纯新借款50万元创建中联重科,中南大学毕业的梁稳根带领他的民营企业三一集团涉足只有国企敢做的工程机械行业。谁也没想到,20年后,这一格局会被这两家企业领导的“工程机械湘军”彻底扭转。
  
  2012年,中联重科产值达900亿元,排名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6位;三一集团的成绩单一样靓丽,产值达800多亿,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
  
  这一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布局为:国产品牌占95%,进口产品占5%!不仅如此,中联、三一走出国门办企业,先后收购了英国、意大利、德国的工程机械名企。世界为中国喝彩!
  
  精彩的篇章,长株潭地区还刚刚启幕:山河智能,这个由教授携科技成果创建的企业,短短10年时间,就与中联、三一并驾齐驱;南车株洲所,这家前身是国家级研究所的企业,去年销售额超过70亿,主导或参与制定了8项行业国际标准;隆平高科,这家由湖南农科院牵头创建的上市公司,短短11年内,成为了中国种业第一品牌;湘潭电机,作为中国电工产品的“摇篮”,仅风电产品3年产值100亿元。
  
  开放包容的气度,决定企业与地区创新的高度
  
  在铁建重工,技术总监郑大桥高工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9年,为了自主研发国内首台盾构机。在星沙一片黄土地上租来的民房里,来自河南、山东、广州的50多名国内工程机械各领域的技术精英,夜以继日地工作,向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密的工程机械发起挑战。
  
  短短一年时间,首台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端盾构机在长沙下线。紧接着,又用了不到4年时间,长沙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盾构产业基地。由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盾构机市场,因此改变。
  
  “长沙是块神奇的地方。”郑大桥说。
  
  的确,在全球化时代,开放包容的气度,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创新的高度。
  
  长株潭地区并非沿海,但早在2008年,长沙市就立志打造“创业之都”,提出了“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
  
  长沙,也是中部地区持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的城市。自2007年以来,每年秋天,都会有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汇聚长沙,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长沙科交会“产学研金一体化,科技创业在长沙”的主题,渐成经典。
  
  长株潭创新型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内涵提炼精纯。三一集团成立之初,提出“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企业宗旨。南车株洲所所有的自主创新,瞄准的是国际标准。中联的“至诚无息,博厚悠远”,则是其“企业全球化”的文化注脚。
  
  2012年2月,全国第一个省级创新建设纲要——《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正式颁布实施。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可以预见,文化引领创新的长株潭,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短评
  
  创新基因植根于文化
  
  左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人的精气神。
  
  它是一种看不到的力量,是一只无形的巨手,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行动。
  
  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的产生,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基因。这里面,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的特质,更有湖湘文化与时代精神深深交融,催生出的创新文化的勃兴。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当创新的基因植根在企业文化中,企业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三一集团的“一切源于创新”,山河智能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持续创新”,南车株机的“创新领跑未来”,中联重科的“创新与变革”等等,正因为坚持了创新文化的先进理念,最终走在了行业的最前面。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当创新精神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质时,其获得的进步是巨大的。如今,携带这一文化基因的湖南人,在长株潭地区,依靠自主创新,缔造一个又一个企业传奇,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