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要让群众不担心,就得执纪监督“不放空”

来源:红网 作者:陶克强 编辑:叶鹏 2013-08-23 00:06:45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央纪委常委会日前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四风”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批示精神。这是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纠正“四风”寄予厚望,最担心的是不能持续。所以,要清醒地认识到“四风”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8月22日《人民日报》)
  
  7月11日下午,在西柏坡纪念馆内,站在一块写有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的展板前,习近平对照着说了一段话,其中说到“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把“不送礼”作为一条规矩,这个问题为什么今天还有?
  
  想起毛泽东一则退礼的小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民主人士黄炎培到杭州龙井茶产地梅家坞参观制茶。茶香四溢,口味绵长。黄老要买一罐龙井茶送给老朋友毛泽东,茶场的同志非常高兴,精选了上等好茶,并且坚决不肯收钱。黄老回到北京,送给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后来毛泽东委托别人把这罐茶叶送还了梅家坞茶场,并且表示感谢。即使是湖南家乡人送来的蔬菜、腊鱼、腊肉,由于不便退送,也算清价钱,分文不少地把钱寄去。
  
  时下,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送烟送酒送土特产似乎算不得什么,即便收了这类东西也算不上是受贿。所以一些人就理所当然甚至是明目张胆地收礼。一位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坦言,只要农村出了什么土特产品,就会有当地村干部送上门来,他几乎都是照单全收从不付款。更有一些干部,一到春茶等季节,便有事没事“下乡”,令地方不堪重负。一些官员逢年过节收“禧礼”、子女嫁娶收“红礼”、生日寿辰收“寿礼”,更是乐收不疲。
  
  即使是一些清醒的人,也容易陷入“收礼困境”。收吧,意味着破坏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收,则是“却之不恭”,会被对方认为不尽人情,甚至可能因此而连朋友都没得做,使自己陷入孤立境地。然而相形之下,送礼之风盛行,却容易败坏党风政风,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陷入更大的困境。更有甚者,此门一开,一发而不可收,以致最终滑入腐败深渊,诚为可戒。
  
  正是看到了送礼之风的危害性,早在解放初期中央就有警惕。地方上常常向北京送一些土特产,请中央领导品尝,以表达心中的敬意。面对这一苗头,在一次全国人代会期间,周恩来召集各省的书记、省长等负责人开会说:“我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找你们来谈,各地向中央赠送土特产的做法是不好的,这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果实,我们白吃,这种风气要不得。以后你们谁送东西来,我们一定原封不动退回,而且要批评。”
  
  而一些大贪巨蠹们的“处女贪”显示,他们首次受贿金额大多在数百元到两三千元之间,或者是从收受一些土特产开始的。安徽阜阳原市长肖作新就是靠这些不起眼的“小打小闹”发家致富,最终成为贪得无厌的“巨贪”。原江西副省长胡长青接收巨额贿赂也是从收受烟酒等不起眼的东西开始的,以致于越贪越多而滑入犯罪深渊不能自拔。从收小礼而变成巨贪,其间的变化就在于,“温水煮青蛙”效应,慢慢养成了受贿的习性或是嗜好。而思想防线一旦松懈,口子就越开越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蚁穴,包括那些名目繁多的礼品,无论烟、酒及土特产,也无论购物卡、会员卡、消费卡。
  
  防微杜渐的课题,不因时代变化而变化,需要我们始终面对和作出回答。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让群众不担心,就得执纪监督“不放空”,及时发现和清洗那些导致祸患的“忽微”、灰尘、政治微生物,以“洗洗澡”、“治治病”。如此正本清源,去除思想深处的“病灶”,我们才能轻松赶考应考,也才能考出好成绩。
  
  文/陶克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