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勿让地方政府债务成群众路线上的“黑洞”

来源:红网 作者:张皂白 编辑:叶鹏 2013-07-30 00:26:44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国家审计署网站28日挂出的一条短消息,瞬间传遍市场,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已经引发中央高度警觉。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将是此次审计的重点,同时乡村一级政府债务情况也有望纳入审计。(7月29日《经济参考报》)
  
  一般说来,地方政府举债有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缓解年度间支出需求相差过于悬殊的矛盾,此外,它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意义也值得关注。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下滑的风险,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于是地方政府债务迅速增加,债务风险也随之上升,债务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今年6月1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已接近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16地区债务率超100%,债务率最高达219%,违规为817亿元债务提供担保等问题纷纷浮出水面。
  
  我国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我国担保法也禁止地方政府从事商业担保活动,然而为何会出现违规为817亿元债务提供担保的问题呢?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指出,“地方政府不问责债务、问责政绩。官员出政绩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借钱。等要还债的时候领导已经调离或者晋升了。债务问责机制的漏洞不容忽视。”
  
  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一般都是由中央任免,政绩考核的制度使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不断的公共支出拉动本地区GDP的快速增长,恶性的地区之间的经济数据竞赛使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负债压力。因此,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的增长,借债发展就顺理成章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拼命地减少公共产品支出,甚至直接向社区居民融资,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才更令人担忧。
  
  当前,我国部分政府债务游离于监管之外,举债、还债没有硬性约束,就可能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借债不考虑,还债无压力”,部分领导干部甚至不惜负债累累,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寅吃卯粮”、一时风光的背后,是债务风险不断累积,为经济社会的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在全党上下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背景下,地方领导干部应端正认识,不能为了个人政绩就大肆举债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多结合当地实际,切实解决人民急需的、破除经济发展瓶颈的惠民工程和战略工程,要把好事办好,不仅要有科学规划,资金也应当有周密安排,将政府的投入、要融多少资、要贷多少款,将来如何偿还等做好详细规划,给公众一本“明白账”。有了这些明细账,政府部门才能够做到了量入为出,才能更好地平衡大力改善民生与防范债务风险的关系。
  
  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也迫在眉睫,严格实施地方政府预算,绝对不能允许地方政府乱开口子,四处筹款,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举债规模和用途都要置于监督之下。此外,在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中,也应把政府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地方政府官员大手大脚,而不是量入为出,那么,地方政府债务就会越来越重。所以,必须通过民主监督的方式约束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官员在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尽可能地减少财政开支,从而封堵地方债务的“黑洞”。
  
  文/张皂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