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亲情寄语”的反腐疗效不如网络曝光

来源:红网 作者:杨维兵 编辑:易木 2013-07-15 00:02:03
时刻新闻
—分享—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梦里不惊。”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寄语;“公家的钱不能动,平安就是最大的福。”这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不求您发财,只求您平安。”这是女儿对父亲的期盼……走进郑州市各级机关,几乎在每个党员干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都悬挂着一句句这样的亲情寄语。(7月14日新华网)
  
  家庭作为重要的社会细胞,将其作为加强廉政警示教育的主阵地值得肯定,以“亲情寄语”的形式给机关党员干部敲警钟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太看重其效果而忽视制度建设本身,那就会让党风廉政建设偏离正确的航向。从近年查处的众多贪腐案例来看,很多贪官在贪腐路上都带有十足的“侥幸心理”,而与其朝夕相处的亲人和家属,很多都属于“利益共同体”,要想让贪官的亲人与家属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效果不会太理想。当然,作为一种廉政警示教育形式,还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这些年来,很多地方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时作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聘请领导干部的妻子为“廉内助”、设立“家庭纪委书记”、给领导干部发提醒通知书等等,但效果似乎都不明显,除了很多不方便监督、无法监督的领域外,还有很多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不断开辟新的反腐战场,将以“网络曝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反腐作为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渠道、新手段、新平台。通过网络曝光,一批腐败变质官员受到了纪检监察部门的查处,部分影响恶劣的违法违纪案件受到了司法机关的严肃处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互联网上更是集中曝光了一批腐败官员,这些官员受到查处的消息,成了网民们的狂欢盛宴,让他们愈战愈勇,也让全国各族人民看到了党中央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决心和勇气。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反腐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少数网友的反腐行为还比较粗暴,还存在“知法犯法”现象。比如,去年4月12日晚间,一个自称成都市计生委办公室主任的微博因长时间记录自身生活细节,爆料当地官员贪腐问题,引来众多网友围观。事后查明,此微博是他人冒名开设的。2011年9月,中纪委、中央组织部通报了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李恩阔、云南电视台某频道总监李瀛两起针对官员的网络诽谤事件。这些案例虽然可以披上“网络反腐”的外衣,但其实质是网络诽谤和网络打击报复,已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全天候、多角度的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规范并利用好这些无形资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并且,其效果远比动员党员干部亲人写“亲情寄语”好很多倍。
  
  文/杨维兵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