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4日讯一年四季,稻花飘香、鱼鲜蟹美、香果累累……在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的近3万亩土地上,绘就着新农村改革发展的画卷,农民幸福生活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浙江省第一个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八里店南片,坚持“农业资源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工业向功能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形成了“生产能力强、经营体系新、科技水平高”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2010年5月,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吴兴区为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试验区总面积34平方公里,涉及6个行政村、101个自然村、4406户农户和16083人,耕地面积23180亩,宅基地面积3023.5亩,是离湖州中心城区最近的农村区块之一。
吴兴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八里店镇负责人为成员的试验区建设管理委员会。试验区的土地和资金投入上实行封闭运作,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新增土地整理开发收益全额用于试验区建设。
同时,试验区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编制了《南片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和《南片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着力优化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等规模和布局,突出农业园区建设、农民社区建设、特色产业集聚等工作重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水平有所提高。
试验区的建设目标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幸福社区”的样板区、“湖州模式”的展示区、统筹城乡的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验区。
从科技注入到产业升级
试验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加快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和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形成了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功能稻谷等3个万亩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园。2012年,吴兴区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在全省率先通过了认证。
从10年前起早贪黑耕耘40亩农田,到拥有数千亩土地的合作社,尹家圩的种粮大户孙梅金的成功蜕变,正是吴兴农业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的真实缩影。2010年,孙梅金成立了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次年便成为了全国300个种粮大户之一,获得国务院奖励的一台拖拉机。
现在种粮没有规模很难出效益,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离不开机械化生产。经过几年的壮大,合作社已经有了2600多亩田,今年又增加了700多亩。为此,他们投资了300多万元,购置了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60余台,以满足机械化的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眼光不能只局限在生产这一个环节,还必须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整个过程中实现效益倍增。因此,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合作社与中储粮湖州直属库、浙江大学、种粮大户等进行合作,形成从粮油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到收割、加工、储运、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集约化发展。
在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依托合作社的发展,吴兴区还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在八里店镇移沿山庄的棚架梨示范园里,作为区下派的科技特派员,施星仁经常会到地里去,手把手地传授农业技术。他的这些技术,是从浙江大学特聘专家滕元文教授那里学来的。像这种“教一个、带一片”的做法,正是吴兴区“1+1+N”新型农技推广联盟体系,即1名特聘专家加一名农技人员,服务N家农业企业或专业种养户。
区农办主任施国强介绍说,这个体系是以浙大首席专家教授为主导,区级农技专家协助参与,与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建立项目合作关系。目前,已经组建了桃梨、蔬菜、水稻、玉米、特种水产等5个产业分联盟。联盟的作用就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通过专家、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努力,加快南片多功能农业及其他高效生态模式的推广,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吴兴区虽然是浙江淡水鱼的主产区之一,但由于品种少、成活率低,附近养殖户都要到四川、广东等地去买鱼苗。现在,这里建立了5500亩的特种水产养殖产业示范区,引进了黄颡鱼、马来西亚大虾等10个淡水鱼品种,不但满足了本地养殖户的需要,还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前来购买。
这种大的转变,依靠的是科技元素的注入。在丰溢水产养殖基地,pH值、溶氧量等数据,在电脑上一目了然,点击网页按钮,设备就能自动运行。基地负责人凌淦荣说,他的鱼场已经建立了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引入这套日本技术,鱼苗存活率高达99.6%,还可以多养20%的鱼苗,亩产率也要高出全区平均30%以上。
据了解,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湖州师范学院为主要技术依托,建立特种水产产业分联盟,通过改善养殖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应用现代化生产设施和设备,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推广先进适用养殖技术和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吴兴区实现养殖示范区平均亩效益达5000元,苗种繁育亩效益更是达到12000元。
从要素流转到产权改革
土地流转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下一般做法,由投资商与村里或者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协商,按照项目需求来流转土地,但往往碰到土地不成片的尴尬,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即使成功,农民往往只能得到较低的一次性流转费。一流转就是20年以上,农民无法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为解决土地流转费用水涨船高的问题,试验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农户先把土地流转到这个公司,流转费按照国家粮食指导价的调整与农民结算,粮食功能区以每亩350斤大米总价进行折算,瓜果蔬菜园区和特种水产园区则按800斤稻谷折价,村民凭“米票”、“粮票”随时可以到村里领取。伊家圩村党支部书记算了一笔账,这里生产的优质大米即使按最保守的价钱——每市斤两元计算,每亩租金就是700元,一家人每年的租金收入约为3500元。
此外,由于该公司相当于一个土地流转平台,有利于整合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和投资项目资源,便于区域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一方面能满足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对土地规整、配套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该公司在项目签约时就在合同中明确现代农业项目须达到的目标,包括产出效率、吸收当地劳动力数量等等,确保农民权益。
流得动、建得成、效益好,“粮票”、“米票”的推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出了新模式。农民从小而散的传统耕种方式中解脱出来,种粮大户也能集中资金、科技等优势,一展身手。据了解,通过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试验区累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土地流转面积达2.1万亩,流转率达87%。
为盘活土地资源,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吴兴区将八里店南片作为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对现有分散村庄进行撤并,建设新型农民社区统一安置。根据规划,完成56个自然村的复垦,可新增耕地1645亩;同时通过整理废弃园地和鱼塘,可新增耕地2025亩。
“把分散在各村点的农民集中起来,建立统一的现代农村社区,既可以整合资源,又能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区委书记施根宝介绍,吴兴区采取了一村一社区、二村一社区的集聚模式,将南片101个农村居民点集聚到5个,除了保留独市和路村两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其他99个村点的居民,都集中搬迁到永福、紫金桥、移沿山3个新建的农村社区。
农民进社区,按照现行的安置办法,很多家庭可以分配到几套房子。如何将农民分配到的房屋进行合理利用、合理收益,一个新名词——“房票”便应运而生。
在保障搬迁户居住需求的前提下,搬迁户以“房票”形式,将富余的安置房“折价入股”,每年享受投资收益分红,稳定获取财产性收入。
区农办主任施国强说,把农房置换和农村产业集中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自由选择置换哪一种物业,可以实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规范农村产业、农民增收等多赢的目标。
尹家圩村的老王和几个邻居联合向村里申请,将多余的房屋置换成标准厂房,租给一家小工厂,从而有了固定收益。而移沿山村的施松华则算了一笔账,除去自己的住房,如果将多余的300平方米住房入股,按照每平方米折价1600元计,相当于拥有48万元的股权,按每年10%的股权收益,就有4.8万元的年分红。为了省事,他选择了“以房权换股权”的方式,每年定期分红。
这种“以房权换股权”的安置模式,让农民的闲置资产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减轻了政府安置压力,资金效应得到有效放大。
现代农业大格局的呈现,带动了涉农产业的发展,也为区内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打下了基础。吴兴区在南片专门设置了20万平方米的个私产业集中区,建成后可容纳中等规模的150家企业入区发展生产。专家说,这对于提升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南片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服务业也逐渐兴起,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试验区内外一大批农民就业。凯龙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蒋兴明说,他们在种植葡萄等水果的同时,也会涉及保鲜加工、休闲观光等,这都能吸收周围的村民就业。
“我们的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了,现在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租金可以拿,还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到合作社打工,收入来源也多些。”凯龙葡萄专业合作社的一位员工说,现在村里大部分人都不种地了,都选择到附近的合作社或企业做事。
通过一系列举措,吴兴区初步构筑起工资性、经营性、资产性、财产性等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机制,综合区内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从幸福社区到道德高地
走进移沿山社区,整齐划一的楼房,宽敞整洁的路面,错落有致的绿化,映入眼帘的农村社区,让人耳目一新。
这个社区从2009年4月开始建造,一期建有排屋100幢,多层16幢。同步配建了中小学校、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开通了电信、互联网、天然气、自来水等。
66岁的村民管怀英一家5口住在3层的排屋里,每层有80平方米。搬进新房子后,在享受城里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能感受农村那种亲切的邻里关系。
生活条件改善了,对周边居住环境要求也提高了。吴兴区提出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充分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构筑绿色产业体系,树立特色生态品牌。
上述思路在古村落独市得到了较好体现。独市文化底蕴深厚、水乡特色明显,因此被作为古村保留了下来,经过一系列的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村里的环境比较差,没有水泥路,晚上没有路灯,垃圾随处乱倒乱扔。”在村里开理发店的唐小萍说,自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全村人一起动手齐心协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现在村里美得像画一样。
随着“美丽乡村”的深化和“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行动的实施,如画的环境将在全域内呈现,“安居”逐步上升到了“乐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表面的光鲜,大拆大建改善环境,却忽视了群众隐形的需求,没有文化生活,大家只能是“坐在外壳漂亮的空房子里”。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必须跟上来。吴兴区结合“幸福社区”建设,把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融合其中,让新社区有新品味、新内涵。现在吴兴区的社区,基本配备齐了文体中心、文化公园、健身路径、农村书屋等设施,还新建了“幸福舞台”,组建了村民文体团队。
为了解决新机制试验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里的农村社区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村民道德评议会。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评议会由村里的老干部、党员、教师等热心公益、有威望的村民组成,他们平时定期举行碰头会。倡导“村民的事情村民定”的评议会,有效化解了赡养老人、邻里纠纷等矛盾,连积存了十来年的婆媳矛盾也得到了化解。同时对村干部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八里粮仓、五彩经编”,“生态瓜果园、湿地移沿山”,“永福乐园、绿色农庄”,“千年古村落、农耕文化源”,“頔塘风情镇、水乡商贸街”……一村一韵的文化发展定位纷纷呈现,映射了着力打造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的吴兴样板。
路村简况
路村位于八里店镇南片,位于申嘉湖高速公路入口处,湖盐公路贯穿全村南北,交通位置十分便利。路村由原丁家桥和潞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691户,2351人。村“两委会”成员6名,党员73名。201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753元。
近年来,路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党建强、发展强”为目标,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引导家庭工业,全力打造村落文化,努力探索纯农业村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路村村先后获得湖州市四星级民主法制村、湖州市生态村、湖州市文化示范村、浙江省待整治村、湖州市信息化示范村、湖州市小康示范村、湖州市村庄整治提升村、湖州市卫生村、湖州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湖州市实验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湖州市森林村庄、湖州市文明村、浙江省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今后路村村将按照“美丽乡村”的要求,依托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八里店镇南片总体建设为发展平台,以创建经济强村、省级文明村和省级魅力村庄为目标,建设成为集效益农业、特种水产养殖、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