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溁湾镇曾是坐船过河的码头 未来建成生态型城市综合体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和平 编辑:张广蓉 2013-05-21 09:28:00
时刻新闻
—分享—

过去,从溁湾镇眺望湘江一桥,河东河西没几幢像样的高层建筑。

上世纪末以来,湘江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均为罗斯旦 摄

  记者 周和平 实习生 王艳明

  记者昨日从位于河西溁湾镇的高叶塘公交站了解到,该公交站近期将被关闭,取而代之的将是地铁2号线溁湾镇站。高叶塘作为溁湾镇的标志性地点,留给人们无数的回忆。在长沙,有个熟悉的地名读出来常常得纠错,电脑上打起来则常常犯难,这个地名就是溁湾镇。因“溁”(ying)字仅在该地名中所用,这个被《新华字典》注解的“专用字”,不小心常常被人错读成“荣”,留下了不少尴尬难忘的小故事。本期“老地名新故事”,讲述溁湾镇的那些故事。

  老地名

  因溁湾水港而得名

  枫林路、麓山路、银盆南路在此交会,排队过湘江橘子洲大桥的车流日夜川流不息;通程商业广场熙熙攘攘,附近门店的吆喝叫卖声不分早晚。如今走进溁湾镇的大街小巷,这里扑面而来的是一派繁华商业气息,商业的独特地位至今在河西独一无二。

  “清朝末年以来,溁湾镇一直为长沙河西的商业中心,这都有历史记载。”溁湾镇个性鲜明、由来已久的商业地位,省文史馆馆员、文史专家陈先枢如是说。

  陈先枢说,溁湾镇自古以来为集市,古称溁湾市,是长沙古代最早形成的集市之一,实际上是一条老街,溁湾镇因溁湾水而得名。“溁湾”中的“溁”字是地名专用汉字,只此一处使用,别无他处。据《岳麓志》记载,溁湾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来,曲折数十里为溁湾港,可通舟。滨江三里穿孔,道绕溁湾市北以出,将入大江。如今溁湾水早已淤塞,溁湾桥也不复存在,只剩下了“溁湾镇”这个老地名。

  “看得出,溁湾镇原来有水港流入湘江,还可以通小船。只是在后来变化中都消失了。” 陈先枢如此解读。

  旧记忆

  曾是人们坐船过河的码头

  溁湾镇自古以来便为集市,是长沙城人流较为密集的地点之一。上世纪60年代在湖南师大就读的彭复旦告诉记者,当时河边的轮渡码头曾是溁湾镇人气最旺的地方,沿河有几艘划子兜揽生意,也有轮渡在此经营,排队等候是经常的事。当船只“嘟嘟嘟嘟”地靠岸时,船里船外都骚动起来,待那船上的旅客破门而出从另一栈桥匆匆走尽,这厢巴望上船的人才能蜿蜒而入。有人好不容易挤到了船边,轮船却因人满关门,气得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湘江一桥修好了,彻底解决了行人过河的问题,再后来公交也通了,市民出行更方便。“以前305路车还叫作5路车,它的始发站就在枫林宾馆的右手边,对面便是一排个体户做服装生意的铺面,如同现在的棚户,只有一层,从新民路口一直往一桥旁的麓山宾馆延伸,麓山剧院前则是一个比较乱的敞坪。”回忆起溁湾镇20年前的一幕幕商业场景,“老长沙”陈汉斌至今记忆犹新。

  陈汉斌告诉记者,后来,麓山剧院拆了,新建成了通程商业广场,那里也曾是个体户经营的地盘,这个现代的商业综合体的出现,让溁湾镇从此摆脱了“镇”级的风格。

  新故事

  棚户区变生态型城市综合体

  时过境迁,曾经见证溁湾镇变迁的溁湾路,如今又一次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升级改造:地铁2号线在此通过设站正在建设中,昔日两侧的破旧建筑已荡然无存,新一轮建设即将启动。

  记者了解到,在长沙新修订的商业网点规划中,溁湾镇商业中心依旧没有淡出公众的视野,定位于特色生态商业中心,未来这里的发展将继续依托东临湘江、背靠岳麓山的生态优势,以及紧邻河西大学城的强大消费潜力优势。

  未来,溁湾镇将以长沙滨江新城国际商贸中心(溁湾镇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为依托,进一步优化调整商圈内商业网点档次和规模,拟结合岳麓山景区的布局,本着对该区域实行综合整治、整体开发、提升品位的指导思想,将该项目建设成为周边道路宽敞、立体交通,集星级酒店、商务办公、大型商业、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生态居住为一体,能充分展示长沙山水洲城的魅力,展现湖湘文化特色的生态型城市综合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